小到秒杀靓装、团购美食、网上购书,大到家用电器、手机音响、装修材料,如今你能在实体店里买到的东西在网上几乎都可以买到。网上购物已经成了很多白领小资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但是2005年我国就对药品这一特殊商品发放了“网上通行证”,至今网上药店的发展仍然差强人意。与淘宝上火热的网购相比,在网上经营药店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药品“网络通行证”颁发已经近5年了,现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许可证的就只有20家左右。而真正开始上规模经营的就更是只有不到十家。药品企业为何不愿“触网”?医联网对此展开了一番调查。
现象:有网上药店经营资格的不商务卖药 忽悠人的假药网店却不少
笔者在百度输入关键词“网上药店”,共搜到上百万的结果,随机点入几家“网上药店”,有的打着卖药的幌子在销售进口营养保健品、化妆品,还有的兜售没有批文的药品和号称“疗效神奇”的“民间偏方”。而淘宝上买保健品的商家就更是多达一百多页,数不胜数。
然而很多取得网上卖药资质的正规连锁药店却并没有开展此项业务。老百姓大药房取得网上卖药资格已有几年,但是其网上药店却一直在调试之中。目前取得网上售药资格的药店有20多家,却只有5、6家在经营。网上药店真的这么没有竞争力么?为什么药店的经营者们对此如此不重视?
调查:上网的人不买药 买药的人不上网
经过几年的运作,网上药店并没有成为人们的习惯之选。“上网的人不买药,买药的人不上网。”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网上药店的市场份额大约只占整个药品市场的万分之一。
一位药店负责人坦言:“作为大型药企来说,把药品这种特殊商品在网上销售,还有很多顾虑。一旦配送服务不到位、售后服务不及时,或者消费者服药后产生了什么问题,不仅会迅速在网上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影响实体门店的经营。”
笔者随机采访了身边一些朋友,得到的回答大多是:“家门口的药店都一堆一堆的,根本不必要去网上买,一来质量不敢确定,二来要花邮费,三来还要等几天的时间。又麻烦,又不省钱。”对于有上网习惯的年轻人来说,平时根本很少生病,往往都是感到不舒服之后才想到买药。在家附近的药店买药,最多也就十几分钟。而要是通过网上药店,先要上网、然后注册、再等待配送,怎么也要1天,甚至得等到第二天才能把药送来,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时也等不及。对于那些需要经常吃药的老年人来说,由于根本没有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当然更不会光顾网上药店了。
还有朋友表示,到药店买药,买到的药品什么样一目了然。而且服务好的药店,往往有专门的药剂师甚至是医师进行指导,可以达到“看个小病”的目的。而在网上买药,付了钱能收到什么样的产品,可就心里没底了,因此传统药店还是他们的购药首选。
分析:悄悄的进城打枪的不要 缺乏推广井喷属妄想
网上药店的兴起,弥补了实体药店的不足,拓宽了药品销售途径和方式,方便了群众购药,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网上药店普遍缺乏推广。
网上药店已经出现有几年的时间了,但是目前为止,多数人对网上药店这一新生事物的了解还非常有限。由于缺乏宣传推广,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还可以网上购药。
可能是传承了传统药店那种相对保守、低调的经营习惯,网上药店普遍没有进行过大力的宣传、推广与造势。相对于其他网上商城、网上书店在媒体上大打广告,活动一波接着一波,事件炒作此起彼伏,网上药店的经营大都只能用“悄悄的进城,打枪的不要”来形容了。除了在获得批准之初,媒体从新闻的角度曾经对有些网上药店有所报道之外,公众从未听说过网上药店举办过任何推广活宣传活动。
既然是网上药店,就应该充分发挥网上传播推广成本极低的优势。搜索引擎排名、网站内容的优化、在专业的健康网站进行推广,甚至是互换链接等等应该是最起码要采用的手段。
第二,药品分类不符合网民购物习惯。
实际上,很多网民都习惯在购买一样东西之前,先对该产品进了解,再进行购物。即先有了某种需求,然后在专业的网站上搜索相关商品。至于看病、买药更是先要针对某一种疾病在医疗网站上先寻找关于该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手段、相关专家,甚至寻找治疗该病的相关药品、保健品。因此,那种按照传统的药品分类法,什么西药、中成药、医疗器械、保健品,然后每一类下再分成什么抗感染类药、免疫调节药之类,对缺乏医学知识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就是一头雾水了。消费者首先想到的是疾病名,他们希望的是把治疗某种疾病的药品全都汇集在一起供其挑选,即“按病索骥”。
实际上,很多成熟的购物网站都可以提供类似服务,输入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方便地搜索到所有相关产品。而记者浏览多家网上药店或保健品商城发现,没有几家能够按照疾病将相关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进行分类,更别提按照疾病实现商品的搜索功能了,这也是网上药店无法深入人心的一个通病。
第三, 网上药店缺乏与患者互动 消费者购买推进力小。
目前的网上药店大多只是把传统药房的经营品种全部搬到了网上,只是一种“物理状态”的平移。很多网上药店还没有“即时通讯”等技术手段,无法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性和在线指导,不符合网民的购物习惯。同时药物曾经购买者对该药品的评价也未能显示。这对潜在消费者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不知道别人用过这种药的效果怎样。在购买的时候就需要更大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