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宗法师:佛家智慧与企业家经营之道

2009-11-10 17:32 来源:三九健康网 

在座的各位朋友,下午好!我在上场之前本来是只有一个担心,首先给大家汇报一下。原本的思想包袱是本来我应该在加拿大,但是因为接了这个任务跑到北京来了,课题讲的是佛家的智慧与企业经营之道。我就想人家是吃葡萄的人才吐葡萄皮,我这从来没有做过企业的根本不会用企业经验讲这种经营之道,这不纯粹开玩笑么,这是我的一个思想负担。

智宗法师:佛家智慧与企业家经营之道


  第二个负担本来没有,刘主席跟我说在座有七八十位是一百人是听过我讲座的,说反响特别好特别强烈,要求我再来一次,我说上次我讲什么了大家反响这么好,不要我再三说两说回去了。我说李杜文章虽然很好,但是李杜文章万古传,但是至今已经不新鲜。

今天由我来和朋友们谈一谈佛教的思想和现代经营的联系,我第一次谈这种话题是在山东参加佛山的论坛,我说在座有多少位朋友不是商人,我提了一个问题,当时山东搞这个活动的时候是在一个寺院举行的这么一个研讨,底下人当然有很多不是商人,很多都是佛教的信徒,他是身份并不一定是经商的。当我问这个问题底下差不多有一多半举手了,但是我说我们应该每个人都不要举手,因为从本质意义上来看不管你是经商的、从政的还是做宗教的,本质上我们都有商人质的东西,简单的说每个人都是商人。

智宗法师:佛家智慧与企业家经营之道

我为什么提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是不是非常的突兀,不是,我是有核心的依据。看商人的历史我们知道商人最具有决定性的关键条件,承担着从产品到商品中间这个环节的那部分群体什么特点?流动性、流通性,就是商人的一个质的特点。早期商人在实物交换的时代是把物品变成产品的时代,可是现在时代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品交换了,信息就是资本,信息的流通就是商人。我一上台需要获得大家的尊重和认可我才能讲下去,我首先给大家传递一份信息,这份信息得到了大家的回应我才不会忐忑不安,我们才有进一步下面去进行交流、协议、下订单这种可能,才有交换的可能。我赋予你积极良好的信息,你回馈给我积极良好的信息,我们的联系才会永久,我们的生命力才会永久,成长型成长型,就要学会什么呢?

人生成长的过程必然面临着三个要素的提升,哪三个要素?

一,成长就必须意味着你要接受各个不同层面、各个关系群体的挑战与考验,从小到大我们生活圈子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企业在成长过程当中也是不断的要拓展市场,就意味着要和不同群体打交道,你想挖掘市场培育市场就必须要调动这种种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消费欲望,调动欲望才能够产生消费,培育市场。那我们成长首先第一个含义就意味着你必须要学会协调关系。

怎么样去协调好关系呀?中国的观念学是最叵测难搞的事情,于是我又提出第二个观点,协调和关系必须建立一个关键的基础,就是您思想的成熟。什么叫思想的成熟啊?一个思想成熟的人最大的特征就是他能够游刃有余的操控自我的情绪,不像个孩子似的很任性,想哭就哭想闹就闹,必须要学会正确自如操控掌握自我的情绪,然后感染影响带动周围人的情绪和你趋同。最终达到什么目的?让整个社会财富趋于平衡,趋于协调一致,在座的各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力量,您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流通者,不是拥有者,拥有的是整个社会。这就是商人。你如果协调好关系前提必须学会操控情绪,用你的情绪感染带动周围的人创造一种良好的经营环境。

这里还牵扯就一个历史上曾经纠缠不清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上层建筑决定我们的经济基础。你的心能改变环境吗?我们是被环境改变还是你能改变环境?佛教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幼稚的人他是靠环境所塑造性格,我们在座的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因为他针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幼年的人、不成熟的人,他没有自觉性没有操控性,所以她要用环境来让他适合。而掌握自己的人才能够掌握别人。

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不仅仅是需要我们学会自如掌控自我情绪,更需要在这种协调掌控当中要发现事物的规律性,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你只有掌握规律性你才能够获得成功,否则的话面谈,前面那两点是个基础的工作。所以我说人生三成就够了,学会成熟,学会成长,学会成功,不断的协调关系,用一个成熟的、理智得情绪协调关系,而且用规律性的东西去操控关系,这样的企业才是符合一个成长型企业的要求。没有规律,不能够利用规律掌握规律,我们做不到顺利的经商,顺利的经营和拓展。

从佛教的角度看我们能够为这三成提供哪些智慧,哪些理念呢?有这么几个理念需要我们在座的朋友们去思索。

第一个方面,情绪的操控掌握问题。我们知道中国茶道文化是三家,过去是五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三支儒、释、道,这个定位最早的思想是北宋的杭州的一位大禅师提出来的,说三教是什么关系呢?儒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佛家在这三家尤为侧重情绪的操控。我们佛经对人性的认识非常非常深刻,几千年之前就得出个结论,不管在座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佛经告诉我们人的本性都是喜新厌旧的,之所以人和人之间有差距,这个差距就这个本性来说不管是他三天反复一回,三年反复一回,甚至有的人一天反复三十回,只是喜新厌旧的周期不同罢了,这是佛经对人的本性的认识。

而且佛教对人性的认识还告诉我们“邪恶者多,增发善行……”,什么意思啊?我们的人做坏事的多,做坏事的少,好不容易发回善心,一个念头来了又把它打消掉了。无论是孟子的人性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恶最终都是立在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因为荀子是告诉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防止加强控制,最终立足在人的性格是可以根本的。但是佛经讲的很清楚,人就是做坏事的多。我很能够理解人在有利可图的巨大利益面前,当他付出的代价很少很少他是要铤而走险的,人性是要面临巨大的考验。

既然佛教认识人的本性是这样的特点,那么怎么予以改正和控制呢?无非就是两种办法。一个是大禹治水的办法—疏,一个是大禹他爸爸治水的办法—堵,佛经提出的具体的明确办法对人的性情、兴致、性格的改变,比如对一个容易发怒的人佛经指出两个办法。一,念菩萨的名字,当然最好特者的是观音菩萨的名字,观音菩萨代表什么?不管你信佛不信佛,了解不了解佛教,西游记你总是是看到过吧?一说这个名字就有这种习惯性的联想好人、善人,佛教就利用我们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这种办法改变我们的情绪。一个经常愤怒经常发火的人,如果一念到观音菩萨就提醒自己要有善心善念控制情绪,慢慢的它就会转移我们的不良情绪 ,对情绪的操控就会越来越有力量,利用那种习惯性思维的方式堵放纵自己情绪泛滥的状况。

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