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海社区医疗发展关键词

2009-08-10 17:55 来源:三九健康网 

听说过“1560服务圈”吗?这可不是新鲜词儿。在上海,每一位百姓步行15分钟能抵达一所医疗机构,而在不久的将来,60分钟内就能到达一家三级医院,因此有人将之形象地描述为“1560服务圈”。

在上海社区医疗发展过程中,“1560服务圈”是该市社区医疗服务快速发展的高浓缩“出品”,那么,“1560服务圈”是如何打造的,上海社区医疗发展究竟又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武器?7月14日,上海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处长孙晓明接受医联网专访,对上述问题一一地进行了详细解读。

关键词一:配套标准化

解读上海社区医疗发展关键词

新闻事件:

据新华网报道:记者从“2009上海民生访谈”获悉,上海正在通过夯实社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新建和调整三级优质医疗资源等途径,通过3年的努力,打造“1560服务圈”,即百姓步行15分钟就能抵达一所医疗机构,60分钟内能找到一家三级医院。

解读:

孙晓明介绍,上海已经连续13年将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纳入市政府十大实事工程之一,“1560服务圈”是上海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的项目之一。何谓标准化?就是指社区卫生服务的布局配置、硬件设施、建设规模、科室设置、服务项目、服务手段、规章制度等都由上海统一制备,做到全市统一。

以医生的培养为例,上海建立了完善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全科医师、乡村医生和院前急救人员培养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的医生,特别是住院医生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培养,在全市统一的平台上集中化培训,不断增强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水平。仅就全科医生而言,现在上海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医生有9000名左右,其中一半已经接受了系统化的全科医生的培训,拿到了全科医生的执照。同时,上海也指定了全科医生的职称制度,从初级、中级、副高、正高,整个职称系列已经全部建立。通过政策的引导,使三级、二级医院中高水平的医生下到社区。

目前,全市2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760家村卫生室遍及城乡,实现了平均每10万人口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1万人口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每个村一个村卫生室的网络布局设置。上海已基本达到中心城区的居民步行15分钟到达医疗机构的标准。2009年,上海市政府将“完成郊区县426家村卫生室、43家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及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使2010年世博会前本市乡镇、村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造福民生。

据孙晓明透露,上海市委、市政府将规划实现郊区每个区县配置1所三级医院,使郊区居民在60分钟内也可到达三级医院,大大提高郊区居民到三级医院就医的便利性。

关键词二:医生家庭化

新闻事件:

据环球时报报道:现在,人们常常会看到身穿白大褂、推着自行车、肩背诊疗包的人行走在上海的各街区之间。他们就是社区里专门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家庭医生”。2005年是上海实施家庭医生发展计划的第8个年头,总体来看,社区家庭医生已经越来越为老百姓所接受,社会反响相当好。

解读:

“过去是患者上医院求医、医生等待病人上门,现在这种传统的模式正慢慢地发生变化,社区医生们开始走出医院,深入社区,走进家庭。”孙晓明告诉医联网。

医生走进家庭并被家庭化,意味着社区居民每人都会有自己的家庭医生,除了承担一般的疾病治疗,社区医生在疾病预防、医疗保健等方面将发挥二级、三级医院无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说,有社区医生专门为固定居民的健康操心,定期量血压血糖、做体检,量身定做健康规划,提供健康咨询,创建电子档案等。

社区医疗作为健康的守门人,不仅提供纯粹的医疗服务,而且将承担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等六位一体的功能。孙晓明进一步分析道,社区医生的功能已经超越了医学的范畴,或者说社区医生已成为社会稳定的一种机制。因为他们重点是关注一些社区的弱势群体,比如说老年人、孕妇、儿童、残疾人、穷人、外来人口等等。这些弱势群体,都是社区医疗关注的重点,唯有如此,才能够稳定社会,使社会和谐发展。

以老人为例,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00.57万人,占总人口的21.6%;65岁及以上老人214.50万人,占总人口的15.4%。上海老龄化高峰将出现在21世纪的30年代,届时,老年人口的数量预计将在500万以上。而据上海市政局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老年人的前三位需求为家务劳动、社区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在“您最希望得到哪些医疗服务”这一问题上,有72.6%的老人希望就近得到医疗服务,还有25.7%的老人希望得到入户护理服务。

关键词三:培训规范化

新闻事件:

据《劳动报》报道,外地医学院毕业生,如果愿意到上海来从事社区全科医生的工作,不仅能获得上万元的奖励,参加培训还可获生活补贴。2007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上海首个《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行办法(2006-2010年)》文件正式下发,透露至2010年,本市将面向全国招生,培养1000名全科医师。为全科医生培养提供这么全面规范的培训计划和优厚条件,此举在全国还是先例。

解读:

孙晓明介绍,为了提高社区医生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能安心扎根基层,上海非常重视对全科医生的培训,让他们不断提升自我,保持对业界的关注、与发展的同步。

上海对全科医生的培训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第一条途径是针对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而言。一个医疗本科毕业生经过上海市卫生局指定的规划化培训基地三年培训以后才能到社区。这个规范化的培训基地主要是指上海当地的三级甲等医院,如中山医院,仁济医院,瑞金医院,新华医院等。对于这部分人群,上海卫生局将为他们实施优惠政策,可以提前一年晋升中级职称,对优秀的全科医生,可以让他们申请硕士学位。除了福利待遇上有优惠,还要给他们职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第二条途径是对现有社区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上海市卫生局会给现在职人员织600学时的理论培训和200学时的临床技能培训。全部在全科医生所在区域的中心医院进行,有专门的培训大纲和教学手册,并配有专职老师。

此外,为了提高社区医生整体水平,上海市卫生局通过政策的引导使二级、三级医院的医生投身到社区中去。如通过职称的兑现,政府的补贴等等的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他们。目前,很多医院实行评定分级,有些医生拿到的高级的职称,在医院却没有这个位置分配给他。但是,在社区服务中心他就能够被聘上与职称对应的职位。同时政府为他们提供津贴,使他们能够下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