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行业关注

药企办医将是一场长线投资的豪赌?

2014-05-08 11:40 来源:三九健康网 

药企收购医院,放在国际和历史上,都可算得上独一份了!

中国医疗市场上史无前例的跑马圈地正如火如荼,与很多国家类似的历程不同,中国此轮收购医疗资源的主角是药企!据医联网编辑不完全统计, 2013年,仅在业内造成一定影响力、引发行业讨论的药企收购医院的项目就有7例(详见文后附表)。其中,复兴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更是豪言要收购500家医院。

在4月26日于苏州召开的第7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医联网编辑发现,医药行业人士对部分药企积极涉足医疗市场的行为褒贬不一,部分人士认为药企办医会加快社会化资本办医的发展进程,因为药企更熟悉医院的运作模式和医药行业的发展态势,同时,药企具备的雄厚资金和产品资源,可以让医院快速度过发展初期的瓶颈阶段。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士认为很多药企办医是因为药企本身经营主业和收购的医院存在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二者结合后将产生渠道垄断,不利于药品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药企用管理药品市场的思维去进行医院管理,只会让医院发展陷入困境。反而会多走弯路,使医院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期更为延长。

供需:医院需资金 药企需利润

在7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期间,所有谈及药企积极涉足医疗市场话题的行业人士都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和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政策变化是分不开的。

近十年来,国家监管部门对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条文从口号逐步向细则迈进,而国家卫计委2014年1月9日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更是被业内誉为掀起投资医院热潮的决定性政策。该《意见》中明确要求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

除此之外,2013年下半年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8万亿市场的蓝图更是让众多资本特别是熟悉医院行业的药企资本们眼热不已。

在医疗行业整体大环境趋向利好的同时,医疗资源的集中化也越来越严重,以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安贞医院、朝阳医院、友谊医院为代表的大型综合品牌医院正在跑马圈地,通过开设分院、医联体合作等形式占据了更多的区域医疗市场,在这些强势的医疗品牌挤压下,部分医院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也需要资金、资源和人才的引入,这方面也使得这些医院有了被收购的需求。

与逐渐放开、前景无限的医疗市场相对应的是,国家对药品行业的政策又在逐渐收紧,随着在国家逐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公立医疗机构逐步确保基本医疗后,药企销售必然面临冲击。特别是如果未来实行国家直接采购的话,行业将面临洗牌,大的药企存在,小的药企淘汰。在这样的局面下,药企成本升高、利润被摊薄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药企急需寻找更多的利润点。

在第7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有业内人士称,药企收购或自建医院主要是因为做药受到较大的价格控制,因此做医院寻找新的利润来源。除了利润方面的因素外,该人士称,药企涉足医疗产业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投资与药企产品相关的专科医院,将为药企带来了延伸产业链,减少药品进入医院的阻碍,缩短药品回款时间,直接获取新药临床数据。

如康美药业在2013年收购梅河口市妇幼保健院、市友谊医院、市中医院等三家公立医院时,康美药业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投资是看中相关医院与康美药业自有产品相关性较高的重要科室。

其二,为某个项目投资或收购医院。如贵州百灵收购天源医院主要是因为该公司旗下一项在研药品“糖宁通络胶囊”即将实施申报医疗机构制剂,且申报主体必须是现有医疗机构,其计划收购天源医院。天源医院充当了贵州百灵的“壳资源”。

一方面医院有被收购的意愿,另外一方面药企有收购必要需求,双方自然一拍即合。

现状:短期收益不佳 长期盈利有望

虽然药企办医的前景看似火爆,也解决了医院和药企当前较为紧迫的需求。但同样有很多业内人士对这类项目不太看好。

医联网编辑在第71届药交会期间发现,多位药企人士评论药企投资医院热潮时认为,除了复星医药这种本身就是PE,进行产业投资外,其他多数药企投资医院,多与主营药品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做药的利润肯定是高过做医疗的,借做医院来挣钱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医院系统本身是不缺资本的,如果公立医院为主的结构不改,民营医院竞争起来,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

据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中国区客户总监方芳在第71届药交会同期论坛第12届中国医药营销新锐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医院渠道药品的市场规模为5,033亿元人民币,但其中绝大多数是走公立医院渠道的。而2013年1-8月民营医院增速是公立医院的两倍,看似增速很快,但事实上民营医院接诊率不足4%。也即是说,药企投资或自建医院,其实并不能从医疗市场巨大的份额中分润到太多利润。

比如,当前我国公立医院集聚的优势远超民营医院,基药的利好分到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分不到;公立医院定位为非盈利性医院,不用交税,还有补贴,而药企投资民营医院,多数定位为盈利性,税款占到营业额的30%,是赢利的50%以上,税收压力太大。尤其是上市药企的话,还要对股民负责,对回报要求高,而投资医院是长期投入,没有五年到十年是难以稳定的。

除了税收影响受益的不利因素外,民营医院的人才瓶颈和社保限制也是业内人士不太看好药企办医的重要因素。

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虽然早已出台,但前段时间舆论曝光的于莺门诊事件揭露了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的事实。公立医院因为在体制内可以吸引大批优秀医护人才,医师在公立医院内供职可以享受到职称、学术、待遇方面的体制内保障,院方对医师拥有着不弱的控制权。而民营医院多是退休人员或者新人,就算民营医院高薪挖来医生,但能否创造价值,还不一定,毕竟如果一家医院的医疗软硬件水平达不到水平的话,徒有医生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而这两点正是患者选择医院的关键因素。公立医院可以通过社保降低患者看病费用,而民营医院在医保报销配额方面受限,民营医院以弱对强,如何竞争?

以上困局得到了正大制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宝文的共鸣。张宝文在7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向医联网编辑介绍,在医院收购方面,正大制药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现在有邵阳骨伤科医院和博爱眼科医院两个成功的案例。张宝文还透露,这两家医院并没有实现盈利,“不在乎赚不赚钱,钱留在医院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

对于自建医院方面的问题,张宝文并不乐观,正如上文中所说的那样,自建医院没有医生编制,很可能招聘不到医生。张宝文说:“现在正大制药在找一些有编制,有自己的技术水平、商业价值大的专科医院,一般普通医院还没想好怎么做。”

除了目前社会医疗结构倚重公立医院外,医院还存在一个重大问题便是管理混乱,这也是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体系的一大原因,企图以市场化改变现有模式。但从目前的新医改进程来看,公立医院自己改革都改不好,不熟悉领域的“新手”药企要想管好,也很难。

当前多数涉足医疗市场的药企普遍是用做药的方式来管理医院,业内专家认为这明显是行不通的,因为两者之间业务、内容和运行方式都不是一个概念。而且医院都是区域性的,很难做到全国性,所以对区域营销策略能力提出很高要求,而药企做惯了全国市场,这个区域市场业绩不佳,就将重心放在另外一个区域,放在区域性很强的医院里明显不对路。

影响:单体变化有限 垄断市场将变

至于部分强势药企办医后,会不会阻止其他药企的产品进驻其控股医院的问题,在第7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多数受访的企业嘉宾,都表示了这个问题要具体看待。

山东力诺药业集团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健在与医联网编辑沟通时表示,如果相关药企收购的是和自己主营产品直接相关的专科医院,那对竞品公司的相应产品可能会有一定的限制;如果收购的是综合类医院,那限制会小一些。因为从目前来看,前者很可能会延续药企的营销思维,占据的是渠道;后者则可能会学习医院的运营思维,营造的是市场平台。

而且不管是专科医院还是综合医院,对于生产基础类普药的企业来说,并无很明显的影响,“不管你收购的医院专长是什么,普药总是必不可少的吧,完全自主生产并非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作为主营业务为普药的力诺药业在面对药企办医狂潮中将受到什么影响方面的问题时,张健显得很乐观。

而贝克药业集团总裁陈家明则认为,药企办医或者药房托管未来对医药产业和药品营销格局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毕竟业内对新模式尚存争议,还需要时间进行磨合。而且只要不是形成规模化,对现有格局的影响就不会太大。

即使收购医院的部分药企抢占的是优质资源,抢占了部分“山头”,但医药市场的盘子那么大,只要不是形成了医疗市场某领域的绝对垄断,那么别的企业自然还有很多机会。一个快速发展中的产业,每个优质企业都有着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

但对于贝克药业未来是否会开展收购儿童类医院业务的问题,陈家明没有正面回答。

欧立制药副总经理张国山、海恩医药集团副总经理陈广林、许昌恒生制药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麟等受访嘉宾则以不熟悉该领域为理由没有就该问题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