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低价药目录》如何不再出现“降价死”?

2014-05-08 11:39 来源:三九健康网 

经过30多次“降价死”的经典廉价药,这一次又站在了十字路口上。

在第71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谈论最多的是八部委在4月15日联合出台的《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取消每一个具体品种的最高零售限价,允许生产经营者在日均费用标准(另行制定)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或调整零售价格,保障合理利润。

随着《意见》的正式公布也引发了业界的强烈关注,盛传将于6月公布的国家《低价药目录》或将提前发布。

“低价药政策对药企来说肯定是一利好消息,但到底能对整个行业有多大影响,还要看政策具体落实的情况。”山东力诺药业集团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健对医联网编辑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医药卫生行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徐东在第十二届中国医药营销新锐论坛上表示,低价药政策是相关部门给国内药企的一份大礼,是我国众多药企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低价药目录》无疑成为第71届药品交易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利润太薄 300余种廉价药曾陆续退市

曾几何时,那些物美价廉的常备特色药好像离我们渐行渐远。

2.3元的胃舒平、0.1元的眼药……经典廉价药因其便宜好用而深受广大百姓喜爱,可是如今这样的药品在市面几乎难得一见。

“自从1997年至今,政府对药品降价次数多达30余次,降价金额上百亿元人民币,其降价范围之广、频率之高、力度之大都是史无前例”。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赵博文表示,但这么大力度的降价,百姓还是没有得到多少实惠。

随着医改政策的深入,发改委药品降价政策的结果却是由于药品招标价格过低,导致很多企业放弃生产,使廉价药走上了“无奈退市”的道路。

对于造成降价死的原因,39健康编辑在药交会的采访中获悉,有不少直接参与招标工作的企业负责人都认为,这是由于医改政策中基药招标的“唯低价论”的思想在作祟。

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则在会期的演讲中公开表示,在“唯低价论”背后,是各省地方政府在基药招标时过分追求政绩所导致,虽然发改委在制定目录时已考虑到各方成本,但在实际招标过程中,所有药品价格还是被砍掉15%-20%。

据保守估计,目前已有300余种廉价药因“降价死”无法在市面上出现,这相当于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常规用药种类的总和。

针对“降价死”的怪象,青年经济学家李青则建议,政府监管部门应该找到杜绝“降价死”现象的根本解决途径,同时严格审批“新药品”,完善国家药品注册制度,才能不给药品“死去活来”的机会。

“希望政府应该给廉价药设立“绿色通道”, 而并不是一味对药企报价压低。”有近6成参加药交会的国内企业负责人均表示,要在调查市场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价格因素,让其优先进入招标范围。

经典廉价药陆续退市的背后,是政府与市场的博弈,也是既得利益者对旧秩序的袒护。若药改变廉价药及其生产企业的命运,就必须重新制定游戏规则,否则不能产生商业价值的物品,终究将会被淘汰。

政策利好 首次取消最高零售限价

或许政府已看到“唯低价论”政策所导致的“恶果”,才坚决推行《低价药目录》希望能使经典廉价药走出困境。

《低价药目录》正是针对目前国内基药招标现状而做出的配套补救措施。于明德认为,在药品招标“唯低价论”的今天,推出《低价药目录》可以有效地遏制企业为招标成功进入到肆意压价的“死循环”。

从此次颁布的《意见》来看,首次明确指出:“对纳入国家低价药品清单的药品,取消针对每一个具体品种的最高零售限价。”

在取消最高零售限价后,生产经营者被允许在日均费用标准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或调整零售价格,保障合理利润。各地根据日均费用标准,确定本省(区、市)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

“近些年来,一些药品的生产成本,特别是中药材的成本呈普遍上行的变化趋势,对于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零售价格适度的上涨,我们认为是合理的。”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表示,这些低价药品的零售价格都不会超过日均费用规定的标准,因此,即便由成本变化或市场政策变化而导致的价格变动,上涨幅度也是可控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司长郑宏表示,此次八部委推出《低价药目录》旨在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让药品回归治病的本原。

取消最高零售价限制的利好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战略部署。

广药集团总经理助理黎洪在接受医联网编辑采访时候表示,低价药品实行清单管理并动态调整,在日服费用内由企业根据市场、成本等要素进行自主定价,这不仅改变了原来最高零售价定价的“天花板”式定价模式,也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而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或许《低价药目录》的颁布也加速了其布局基层市场的脚步。法国赛诺菲公司就在4月17日成立县级医疗业务部门,计划在2014年覆盖全国1214个县级医疗市场。

新规在即 医院用药将执行日均标准

与以往的一味地降低最高零售价不同的是,此次《低价药目录》则奉行每日用药的费用标准控制。

据医联网编辑了解,发改委早在2013年便已确定了890种药品的低价药目录,按照低价、安全、临床常用等遴选原则一致,现阶段相当一部分基本药物的品种都被同时纳入了低价药目录中。

“之前一直有消息说,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化学药日均费用不超过3元,虽然目前还没有最终公布,但应该悬殊不会太大。”一位接近政策制定层的资深人士向医联网编辑透露。

如果日均费用标准最终按“3元、5元”能得以执行,将间接提升基药目录的市场零售价。

一位资深医药分析表示,这一政策将直接导致医疗机构在选择药品时,摆脱高价药单一追求把目光转向药物的性价比,可能逐渐转变广大医生的用药习惯。

而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主任赵志刚的观点则更为实际,他认为要促进低价药品的使用,就必须落实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规定,将医保中使用低价药品节省下的费用划出一部分对医院进行奖励,医院也可以通过内部考核分配促进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但与此同时,目前国内仿制药距离一致性的水平仍需提高,致使业界对于每日药物费用的标准也存在争议。

目前国内上市流通的药品中,制药企业在执行的药品质量标准尚未统一,仅有部分合资企业和近30家国内领先的龙头药企才会执行更为严格的欧美国标,有业内人士认为,新规的执行将提升我国仿制药水平的整体提升。

“新政将大大有利于有品牌、有疗效的经典老药的销售。”黎洪表示,相信在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价,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医药分家’的医改进程中,低价药能够得到更多医院和医生的青睐。

但《低价药目录》到底能为经典廉价药带来多大转机?张健则保持了一种观望的态度。他认为,低价药政策能否真正成为国内部分药企的所谓利好前景,并不在于该政策本身,而是在于低价药政策和药品招标政策是否能实现有效衔接,给真正生产低廉价药品的药企真正公平的市场环境,这样相关监管部门的良好初衷才能真正实现。

八部委此次力推的《低价药目录》不仅有助于确保廉价药物的质量和供应,还为进一步确保患者利益完善配套措施,使进入目录品类的价格不高于既往招标价,防止进入目录的药物价格大幅攀升加重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