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讨论医务人员价值如何体现的问题,有人提出要“放开自由执业”、让市场决定医生价值;也有人提出“价格倒挂,需上调医疗服务费”;更有不少人认为目前“医务人员价值评价体系”严重扭曲……
医生晒阳光工资:地区差距大、普遍偏低
一位副主任医师说:“公务员工资改革后,相当于副高级别的每月能拿8000元,但我现在每月是5000元。”
广东某三甲医院的院长算了一笔账,“一个住院医师基本工资大概是2000~3000元,本科刚毕业基本工资是1000~2000元。”
据了解,医生的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职务工资加津贴、科室奖金。
医生工资单上通常只列出职务工资加津贴这部分收入。其中,职务工资由国家统一规定,随着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级别由低到高,工资也逐渐增加,数额在每月400~2000元。津贴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医院有所差别。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主治医师(工作约5年)向记者出示了其工资单:岗位工资680元、薪级工资295元、各种补贴1860元,再扣去公积金等项目后,每月可得2537元。据《财经》报道,福建省某三甲医院的住院医师月工资加补贴约1200元、主治医生1200~1500元、副主任医师1500~2000元、主任医师2000~3000元。
而科室奖金往往与医院和科室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医院会根据各个科室的效益把奖金发给科室,科室再根据每个医生的业绩来分配。赚钱多一些的科室、诊疗患者数量多一些的医生,拿到的奖金也多。”骨科等科室由于使用的医疗耗材比较昂贵、手术风险比较大、手术量也较多,所以奖金较多。但是妇产科等科室,奖金就排在中下等了,一位三甲医院住院医生表示她每月奖金在2000~3000元之间。
据报道,像北京协和这种全国性知名大医院的一些年轻医生,博士毕业之后每月拿3000多元的也大有人在。而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别医生,收入要高些,每月工资加奖金大概在5000~6000元之间。
当然,因为地区不同、医院不同,医生收入也有不小的差异:二三线城市医生的月收入从1200元到5000元不等,而到了北京、深圳、广州等地,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月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县级医院及以下的医生的月收入则少很多,部分医生月收入甚至可能在1000元以下。
数据的背后:医生价值严重偏离正常轨道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给记者提供了几个数据:香港医学院毕业生刚工作的月薪至少3万港元(约2.44万人民币),是商学院学生的3倍,住院医师的月薪则在4.4万港币(约合人民币4万元)左右;大陆一个专家门诊的挂号费不足20元,理一次发都不够;一次住院费只有二三十元,还有24小时随叫随到的护士服务,而住宾馆没有几百元下不来。这与医生的投入严重不符。
美国收入排名前两位的均为医生:第一位是外科医生,第二位是妇产科医生。美国最高级别的公务员——美国总统的工资为40余万美元,低于骨科医生、心血管医生、移植医生及高年资肾脏病医生的水平。
在日本,医生被人称为“先生”——被称为“先生”的职业只有四种,医生、律师、教师和政治家,可见医生在日本地位相当高。
在印度,医生很受尊重,医生收入高地位高,普通医生每月收入也在2万美元左右。
医生价值通过红包回扣体现?应开放医疗市场
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医生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待遇最高的职业,不少欧美国家甚至超过其总统。
而在国内,医生的收入可能在社会整体收入中排名在中上水平,但中国医生的比较收入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医生的收入水平。
在计划经济时代,医生享受的是事业单位待遇,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当年的医生与其它行业一样,处于极低的、相对公平收入水平;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疗体制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依然被限制在体制内的医生却没能享受到“与时俱进”的好处、反而因为医疗投入不足而与医院一同陷入自谋资金的困境中。
广州日报曾刊登了过一篇文章“回扣成就医生价值?”,说明当医生价值不能在市场上正常被体现的时候,就会出现另一种手段将它从其他方面反映出来——这种拉平现行价格与实际价值的方式,就是各种回扣、红包。这显然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
有专家认为,医生价值之所以不能合理体现出来,原因之一是医疗行业管制过多、市场化不足。
朱恒鹏认为,公立医院半市场化的结果就是一个医生的基本工资是三千八,但灰色收入可能达到七八十万,医生收入不透明。
专家建议,政府应开放医疗市场,允许大型民营医院进入市场,并和公立医院“竞争”医生,由市场来发现医生的价值。“这样一来,患者会自动选择那些水平高的医生,并付给他们足够的报酬,这也会激励医生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