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公致医患关系恶劣
近年来患者对医生极端不信任的个案不断增多,究其根源,乃是多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对立的累积反应,其根源在于医疗体制:医院在运营成本高、政府医疗投入补贴不足的情况下,自然会想办法创收;而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哪有精力仔细问诊、更别提精细化管理了;但病人千里迢迢来看病、对医生抱有极大期望,在不得不花费一大笔医疗费用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感觉受到冷淡对待的时候,往往就会产生不信任与怨恨的心情。
刘国恩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有百分之五是医务人员解释不到位或态度有问题;千分之一是医疗技术问题,“其他,都是钱闹的。”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关键问题出在现行医疗服务体制的缺陷上。现有的医疗投入、资源、人才配备都极不均衡,百姓有个大灾小病都愿意往大医院跑,很多地方都存在‘大医院挤破头、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让一个医生每天面对一百多个病人,水都不敢喝、卫生间也不敢上,他态度能好吗?他巴不得少说话。”
我国医疗投入低于国际最低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国卫生总费占GDP的最低标准是5%。2010年,日本卫生总费占GDP的8.1%、德国是10.4%、法国是11.1%、英国是9%、澳大利亚是8.8%、瑞典是9.1%、美国是16.1%,而中国的比例只有4.3%!
其实,早在1996年,中国第一次卫生改革发展大会就提到,全社会卫生总费用需要占GDP的5%。但2000年之后,卫生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却远赶不上GDP的增速。尽管政府对医疗的投入数字在增加,但是比例却变化不大——不论是2000年的4586.6亿元还是2007年的10966亿元,真正投入医疗保障的经费比例始终保持在卫生费用的15%左右。
我国医疗事业近些年来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医院自身筹资:我国三甲医院曾出现过前后三轮“扩张潮”,在这股扩张潮的背后是医院拼命从医疗服务中、从药品加成里赚钱用以盖大楼、买设备,不可避免地把成本转嫁给了老百姓。
补偿不明晰、医院积极性不高:医疗投入该投哪方?
广东省计划年内在全省选取30%的县(市)公立医院先行试点破除以药补医,改革补偿机制,全面推进医院人事、价格、药品采购等综合改革。但目前县级公立医院对于医改的积极性并不高,关键就在于取消15%的药品加成后,县级医院的补偿来源不明晰。“县级医院都不愿先试先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如是说。
全国人大代表、曾创“医改高州模式”的高州市人民医院前院长钟焕清认为,加大医疗投入是应该的, 但不应投向医院,而是投向医保、合作医疗等第三方机构,以提高保障能力,向免费医疗方向努力,实现免费医疗化解看病贵。“政府没必要给医院补贴,只要管理好了,医院就不会缺钱! 缺钱就说明还有漏洞。如果风气不正,乱花钱,政府补多少都不够!”
相关链接:
破解诊疗费与价格倒挂 “取消药品加成、提升医疗服务费”试水
近期,云南对65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了调整:临床诊疗、护理、手术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均有所提高,而检查、检验、治疗类等利用仪器设备开展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
无独有偶,上海下发了“关于规范和调整本市院前急救等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的通知”,涉及收费项目61项,医疗服务检查检验费用将大幅下降。据业内人士解释,主要看医疗项目体现的技术劳务价值有多少。涉及检查、检验等人工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将逐步降低服务价格;而为了鼓励医疗机构技术升级,激励医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涉及技术劳务价值较多的项目将逐步提高其收费标准。
取消药品加成、破解以药养医已经是业内共识;但提升医疗服务费,以匹配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做法可行吗?
在一项随机调查中,部分医务人员表示,升护理费、手术费以及诊疗费,降大型设备检查费用,可以使医疗收费比例更合理,在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同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人民网做的“卫生部调研上调手术费、护理费,您咋看”调查结果显示,60.8%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加重患者负担”;22.3%的网友表示“建议,合理定价,完善医保”;只有15.4%的网友支持,认为“医生技术太便宜”。
此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曾表示,取消药品加成等于切断了医院和药品之间这条直接的利益链条。医院和医生看待药品的视角发生了变化,当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与药品无关时,医生就会客观地根据用药安全、患者的病情等,选择适合患者的药。“医生不用再依靠大处方赚钱,而是通过直接劳动,例如完成高质量的医疗处置、服务这一过程,获得更高的收入,回归到医疗的本质。“
中国医疗改革专家咨委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则认为,政府应该负担医务人员百分之六七十的工资,而目前承担的部分不到百分之十;医院盖楼、大型医疗设备,由政府买单;另外,公益福利事业、突发事件、传染病防止、困难人员的医疗、看不起病的人,都应该是政府买单的。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