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下文简称《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药品安全的独立规划。《规划》中提及,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大幅提高药品标准和药品质量,完成6500个药品标准提高工作,其中化学药2500个、中成药2800个、生物制品200个、中药材350个、中药饮片650个;同时还要求不断提高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与炮制规范。
对此,滇虹药业集团董事长郭振宇博士表示:“在战略层面,国家对中药产业是重视的,从中药文化保护、药材种植、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等环节,都会给中药产业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平台,相关政策支持也必然是全方位覆盖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到2009年,中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21%,中药饮片行业年均增长速度40%,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他向记者透露:“如果市场需求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2015年中药产业总产值将比2010年翻两番,这将形成一万个亿的市场规模”。
中药标准国际化是首要问题
谈及“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产业的的发展,郭振宇博士认为,安全、有效、质量稳定是国际通用的准则。其中,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保健理念早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因此能否催生出可以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品牌和产品,是中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据了解,当前我国中药的标准包含三个方面,药材标准、饮片标准(配方颗粒标准)、中成药标准。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中药标准得到国际认可是国际化的必备条件。据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中药出口额14.6亿元,而且仍然以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在中药总产值中的占比微乎其微,这与我国中医药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符。郭振宇表示,要彻底扭转这个局面,必须首要解决标准的问题,《美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已经开展了相关合作项目,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民族药研发将会是新药开发新途径
郭振宇还向记者介绍:“民族药的配方来源于各少数民族医学理论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是宝贵的财富,应予以保护和应用开发,但前提是要加强民族药配方的研发投入和专利保护”。
他坦言,民族药产业链的形成同中药一样,也是基于产业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的,产业整合和升级是唯一的路径,但发掘有良好临床疗效的民族药配方将会是新药开发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方面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郭振宇如是说。
相关阅读: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药品安全的独立规划。该规划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需求,全面指导“十二五”时期药品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的总体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药品标准和药品质量大幅提高,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和使用行为进一步规范,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药品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满意度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晏霏霏)
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