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批批文约有1169个,其中953个新批准产品批文,相较2008年(3760件)、2009年(3376件)显著减少。新批中药品种由2008年的1167件、2009年的1709件锐减至79件。随着药品审批数量的减少,许多中成药企业将眼光投向名优产品的二次研发方面。
事实上,早在去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就曾指出,我国缺少大药、强药,“我国目前的新兴制药企业基本上是靠一个好品种带动起来的,通过品种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这是符合国情的,特别是对于中药产业。目前国家批准上市的中成药共有9000多种,约5.8万个药品批准文号,数量不可谓不多,但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中成药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品种不大,新品种不新。因此,专项提出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理念。”
名优中药的二次研发的确风险较小,且回报高,因此企业积极性较高。如云南白药、天士力药业、宛西制药等纷纷对其主导品种药物进行二次开发,积极进行剂型改革或扩大适应症并取得了相应的产出。
然而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张瑞祥发表不同意见。他表示,中国许多企业的二次研发主要集中在剂型的转变,如丸剂变成汤剂、膏剂变成丸剂等等,这些可能在使用层面上会变得更方便,但是从科研角度而言,水平较低。
目前国内的企业之所以都愿意集中在名优中药的二次研发上面,一方面是既有的成药的研究较为成熟,安全性有所保障,另外大众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度,产品操作出来易于进入市场。目前市场上一些推广很成功的产品也是通过在上市后,通过系列的、精心设计的上市后临床研究,获得新临床证据,寻找到新临床定位或新适用人群,而获得持续的市场高速增长的。
他向医联网编辑表示,在中成药的新药创制方面,我国制度不够完善而且太过求稳,一般只支持技术上有成熟度的产品。事实上,除掉相对成熟的产品,在新药创制方面也可以收集一些原创性素材、进行规模化筛选、对于活性更高的物质、单体、复方等进行研究实验,从而产生能与青蒿素齐名的产品。“中药的二次研发需要进行体制方面的改革,国家应当鼓励新药创制,对于传统名优产品与新产品应当同等重视。”张瑞祥如是说。
他指出,目前我国的新药创新水平不够高,种类也相对较少。整体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经典中药的深度开发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另外,在进行深度研究时中药研究也不能一味照搬化学药的模式。他也透露将会给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谏言,逐步推动我国的中药新药创制事业。
(责任编辑:晏霏霏)
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