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行业关注

公立医院公益性需解决医疗救助费用问题

2011-12-15 17:39 来源:三九健康网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专家刘远立充分的肯定了三年来医改所取得的一些巨大的成绩,一是政府对医药的投入大大增加了,第二,医疗保障覆盖面明显的扩大。

政府大大增加医院投入,不仅仅是给供方的,很多是给需方,尤其是新农合补贴标准提高到200元/人,使得医疗覆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基本上达到了全民基本医疗制度的全覆盖。三年时间,新增的保险人数相当于美国整个的人口。这一成绩也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两点成绩应该给予肯定——短期明显大量的覆盖,使得医疗服务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覆盖。近几年新增门诊是一亿,服务率是大大的提高,在此过程中,使得原有的挑战还没有解决。

但是医改仍然面临着两个重大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看病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看病难”的挑战依然是存在。“难”不仅仅是显而易见的看病难,住大医院难,优势资源难,更是急救医疗服务难,尤其是需要急救医疗、又没有钱支付医疗服务的更是难上加难。

  急救医疗费用不解决,医院难当“消防员”

一部分人没有进入医疗保障覆盖面,自己付费又很困难,在急救费用消化机制没有建立的情形下,要急救方(包括救助和收治系统)自己承担救治费用:每年公立医院欠费是100亿元,相当多的急救费用是由医院消化,医院就让医生来承担,这是很糟糕的做法。失火了,消防队员去救火,什么时候让消防队员承担费用?刘远立说,让医院承担急救医疗费用,就好比让消防员承担救活费用一样。

急救医疗基本的费用没有解决,使得医生好人难做,好事难办;如果这个问题没用解决,涉及到患者生命和基本人权的最基本急救医疗保障问题也就得不到解决,谁就没有资格望谈中国医改的成功。

其次,扭曲的价值体制还在继续发挥作用,医生仍然没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种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医生还在超负荷运载,1/3的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2个小时,加床加班成了普遍现象。在超负荷运载下,医生更容易出现差错,也更容易激化医患矛盾。必须探索中国医疗行业真正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中国现在的医改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个问题不能回避,要勇于面对。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认为,在我国目前医疗救助的费用承担主体不明晰的情况下,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只能是空喊口号。庄一强倡议,各级政府按照GDP的百分之多少投入,中央和省财政、市财政和县财政各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医疗救助资金。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