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做得好也应该拿大奖,国家也要大张鼓励,这样才能激发更多医务人员投身到健康教育工作中来。”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在谈到如何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时特意强调,应该出台更多对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机构、人员的国家级大奖,对健康科普重视程度再热烈一些。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早就提出“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各项任务中的首要任务”,但目前我国健康教育工作仍感觉力不从心,各种慢病对大众的健康威胁持续上升。王陇德院士对医联网编辑说,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人群年龄却越来越低,很多群众感觉得不到必需的、权威的健康知识。
要改变这种状况,王陇德院士认为必须发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600万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再联合政府机构、社会力量,包括卫生系统、新闻媒体、教育系统、体育总会等各行各业的多方资源,给健康科普工作者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奖励机制。
强调健康科普的重要,是因为我国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太快了。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王陇德院士认为,慢性病高发,除了平均寿命延长,另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高危因素太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助长了慢性病的威胁。
以脑卒中为例,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脑卒中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并成为部分城镇和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脑卒中筛查和防控是一项重大的国民健康干预系统工程,刻不容缓。而要进行防控,首先是要做好健康科普工作。
“提高素养,教育先行”,王陇德院士对医联网编辑说,要想实现对脑卒中高发的干预,就要采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高危因素筛查和针对性干预等措施,建立科学的脑卒中防控工程体系。目前,王院士主持的全国脑卒中防治工程对将争取3年内建立起100万例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数据库,并根据筛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尽快降低脑卒中的发病、死亡和伤残率。
王陇德院士说,影响慢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生活行为和习惯。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生最主要、最基础的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多种慢性病所共同具有的危险因素。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美国开始了脑卒中的人群防治。50多年间,脑卒中死亡率下降60%。过去的40年,脑卒中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增加了一倍,而同期在发达国家则降低了42%。
组织测评定点筛查医院、制定健康教育材料、亲赴各地进行健康讲座、组织学术会议、培训基层医生……身为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在脑卒中防治工程的推进上,王陇德院士可谓殚尽竭虑,亲力亲为。
在医联网主办的2011中国年度健康总评榜中,特别设立了公共健康榜,其中的中国健康教育特别贡献奖的设立,就是以总结和表彰年在健康科普工作中做出卓越创新工作的机构和个人,通过对健康科普项目的传播,积极推进对我国慢病防控工作的支持,提升大众健康生活品质,也呼吁更多机构参与到健康教育事业中。
“2011年度中国健康教育特别贡献奖”投票火热进行中,请为王陇德院士投上一票
(责任编辑:王小楠)
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