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鸿武访谈:基药改革的得与失

2011-09-21 13:55 来源:三九健康网 

九州通医药集团业务总裁耿鸿武畅谈基药改革的得与失。

问:日前医改办宣布,已经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09年开始的试问相比,最大的亮问是什么?

耿:基药制度从09年开始实施,覆盖率最早设定为30%,而目前所有的政府医疗机构,都已实现了基药“零差价”销售;还有一些省像安徽、黑龙江,把基药制度扩充到了村卫生室,像河南、四川也规定了高端医疗机构基药的使用比例。

第二个亮问主要是在2011年安徽模式的推广,现已成为全国招标的规定动作。主要有八大要问:以省为单位、双信封招标制、量价挂钩、招采合一、单一会员承诺、统一结算、只招生产企业不招商业企业、生产企业对配送企业负责、允许转配送、全程电子监管,全国目前已有25个省沿用了这一模式,虽然方法不完全相同,但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的。

第三,和2009年相比,2011年的基药中标价逐渐接近在未实施招标前的市场供货价格,中间高价药还有一部份,但是总体降了25%。

第四是配送环节全部让给市场。09年配送商主要是通过市场招标进行选择确定的,2011年由生产企业自己选择,这允许了转配送的现象存在,第三方物流得到了发展机会。

第五是明显增加报销比例。医改中规定基药要明显高于非基药,各地都在落实和实施,平均可报销60%~70%。

问:基药市场有多大?

耿:2010年全国有7000亿元的药品总量,基药约占30%,也就是2000多亿。其中基层医疗机构占了80%左右,20%在零售药店。所以,基药虽然降价,主要是心理上的冲击,很多企业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非基药的推广上。而且基药企业要扩产,还得取决于药品批文。

问:从6月份的招标结果来看,为什么很多企业出现减价竞标?就您的观察,减价是主流吗,减价的都是什么药?

耿:减价招标是政策导向问题。双信封的主导思想是,先通过技术标的评审,质量上国家先把关,把一些不合法经营、规模小,或者产品质量曾经出现过问题的企业先排除在外。剩下的企业通过价格竞争,也就是商务标评审。

对于以基药为主的企业,市场份额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单一货源承诺规定,一种药品的品种规格,一旦中标就获得独家供应全省或某划定区域内所有公立医疗的资格。为了获得资格,很多企业可能走低价路线,但是不存在亏本竞标。医改以后企业竞争主题是六个字:竞资格、争份额。

问:操作中也发现个别机构报价偏高,为什么会这样?

耿:报价偏高还是比较严重的。由于医院不愿意用便宜药,一旦产品低价中标,产品利润空间不大,就算中标也会慢慢消失,但不中标就失去了资格,两者不过是消失的快慢之分。

问:什么是“零差价”制度?谁能从中受惠?

耿:“零差价”是发改委在实施基本医药过程中的一项指定政策。医疗机构或药店必须以药品原始中标价卖给患者,中间不允许加价,原来可加15%。政策希望让老百姓少花钱买药,但实际上无法消除医院涨价的动力,因为基本药物的中标价格,明显高于“零差价”实施之前,因此“零差价”只是解决了医院原有的15%的价差问题,涉及到15%以下的部分则是明降暗涨。同时,医疗机构内部存在“药品价格越高越好卖”的潜规则,使得廉价产品因医疗机构不使用而消失。按照上述三个问题,老百姓真正的受益程度远低于政策预期。

问:基药政策已普及到城乡卫生院,零差价会影响他们的生存吗?

耿:目前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的是收支两线管理模式,所有费用开支均由国家承担,所以不存在很大的经营问题。基药政策的本质是想切断医院的经营过程中药品的盈利收入,只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

问:发改委将会对药物进行全国统一定价,您预计将如何操作?

耿:如何去鉴定质量是最大的难题。发改委将早前公布的41种药物减少到30种。征求意见稿中描述到:多次招标,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药物中的独家产品可以设定为统一定价产品。

正在制定执行的服务评价,都没有明确的定量标准;而且质量分层无法保障产品的质量,相反沦为高质量产品抬高价格的理由。

统一定价不见得是最好的政策。不如只制定最高价格限度,通过招标实现价格动态调整,逐渐使价格走低。但是现行的价格体系中,医疗机构不参与药品价格管理体系,仅仅赚取差价。医疗机构既没有担药品价格的责任,又没有降价动力,药品价格实际上无法降下来。

问:怎么看“以药养医”现象?

耿: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以药养医”是不对的。因为医院需要收取一定费用来维持正常运转与成本支出。在政府财政补贴不到位的情况下,药不“养”也会有其他来养,所以当药费比下降的时候,仪器比就增高了。

问:基药制度建立之后,零售药业的发展趋势有什么变化?

耿:零售药业的市场依然巨大,因为在医保定问药店,药品支出是可以报销的。未来连锁经营将成为主要模式,而非医保定问药店会面临一定压力。最近商务部发布的“十二五”规划提出“批零一体化”,鼓励批发商进入零售领域。零售行业要进一步转型,包括调整品种结构、经营策略、经营方式。预计兼并速度会加快,大企业较有利,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4条路可选:被兼并,形成自我联合体,并入厂家或者下游,或者干脆走专业化路线。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