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廉价药需让市场机制调控

2011-09-19 10:45 来源:三九健康网 

【39评论】政府部门制定从基本药物目录,统一生产、招标和采购,到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医改政策,一方面要保障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但另一方面却往往忽略了生产厂家自身发展。

鱼精蛋白作为心外科手术必用药物,而且目前没有可替代的药物,被称作“救命药”。按说鱼精蛋白应该是生产厂家赖以生存的“拳头”产品,也是生产厂家的“救命药”。为什么在市场产品短缺并需求量急增的情况下,生产企业反而会选择主动停产?

据一项对国内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调查,医院廉价药缺口高达342种,其中130种药在10元以下,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鱼精蛋白是一种用了几十年的廉价老药,市场零售价不超过10元,加上各种原材料的成本上涨,企业将产品投向市场后并没有产生预期客观的利润,“停产”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药品成本价一旦高于市场定价,廉价经典药的消失便不难理解。

经典廉价药需让市场机制调控

经典廉价药的短缺,首先暴露出我国药价管理的不完善。我国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药物指导价是“药物最高限价”,称之为“药物的天花板价”,政府希望借此降低看病费用、缓解“看病贵”。但“天花板价”是把双刃剑,抑制了药价虚高的同时也对廉价药有杀伤力。

如果要从根本上防止药品“降价死”的局面再次出现,希望政府部门尽可能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去有效地控制药品价格,而不是一味地限定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北京市在药品招标采购就规定,低价短缺药无需竞价。那些一元钱以下的针剂、一毛钱以下的胶囊等低价药品,企业直接挂网报价,形成低价药、短缺药成交品种目录,许多廉价药品得以在市场重现。

若想让经典的廉价药重归市场,不能单靠政府调控应急生产一时举动,而要实行药品动态定价,建立严格的成本监测体系,通过专家评估、行业评审等制度确定药品成本价,增强定价过程的公开化、民主化,才能既防范制药企业虚报成本,又保障廉价药物的合理成本,形成药品的长效、合理定价机制,让老百姓和生产企业都有利可图,经典的廉价药才不会再出现“降价死”的局面。

(责任编辑:王小楠)

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