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详解中国医改的陕西样本

2011-07-21 16:02 来源:三九健康网 

对话嘉宾:

张 茅:卫生部党组书记

郑小明:陕西省副省长

2011年是三年新医改方案实施的收官之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基层”已经被放到重要的位置,建设农村的医疗体系更是重中之重。国家就是希望在农村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这样的局面,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如何把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县级医疗机构的改革是重中之重。

陕西作为西部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及东部沿海省份,而它们正是借助新医改推行契机,在基层医疗改革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让当地群众的就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子长县、府谷县、镇安县这样三个县级医改的三种探索,如何将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改善或推广,不仅是这三个县的课题,也可对全国县级医改如何进行提供思路与借鉴。

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重点是县级医院改革,如何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是重要问题。

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表示:我们进行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把县级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重点,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革改变以药补医的机制,减轻群众看病贵的负担,如果把县算作基层,就是当前医改重点是基层医疗卫生的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

其实,很多人会对张茅的这句话有共鸣,因为如果我们县里的医院建得好一些,医生医术高明一些,设备多一些,可能老百姓就不需要千里迢迢进城里边排大队,又可以省下一大部分的交通费用,等等,老百姓希望这项改革早一点进行。

张茅表示:改革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县,乡村也是直接面对群众,我们医改实际上是自下而上的进行,就先从基层逐渐走向城市的医院,这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我们在乡一级的医疗改革当中积累了经验,然后我们深入推进县一级的改革,我想整个医改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从基层做起,一步步推到县医院,然后再到城市大医院,这是一个过程。

医改最需要和最困难的问题是人才问题

医改当中刚刚讲了很多,我觉得实际上最需要或者最困难,或者最需要时间来解决的就是人才问题,因为我们硬件现在变化比较快,这个有钱就能够建医院、买设备,人才的培养确实是一个很长期的问题,另外特别是艰苦地区、边远地区人才怎么能够吸引?这需要从政策上来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医学的人才具有特殊性,他培养时间长,过去我们一般大学生是四年,我们现在一般大学是五年,加上三年住院医,劳动强度大,高风险,有一系列特殊性,医学人才在国外也是收入待遇比较高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按照这个人才发展的规律来采取符合规律的政策,来吸引人才,发扬好人才的作用。这个问题从国家的层面确实是比较重视,现在制订了卫生人才发展纲要,并且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来促进人才的发展,我想我们在未来的医改当中把人才的建设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来对待。

医改努力的方向是到2015年整个医疗费用当中个人承受的比例在30%以下

张茅说,2009年是37.4%,经过我们的努力,增加政府和社会的收入使个人支付减少,国际研究表明在30%以下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对于个人的灾难性的贫困,也就是说能够有效地解决,一部分因病致贫,因病反贫的问题,这样使得保障水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够得到很明显的缓解,这是我们医改努力的方向。

陕西省副省长郑小明:明年107个县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

陕西省从2010年开始要推进县一级公立医院改革,90%的病人将在县医疗机构解决就医问题。

陕西省副省长郑小明表示:陕西省乡村、社区基层卫生医疗改革,搞了两年多,把两个问题解决了,一个是看小病,一般搞好了只能看小病,把预防解决了。剩下看大病到那儿,必须是县,报销在哪儿,也是县,所以要看大病、疾病必须是县一级改革,于是乎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调研,基本有这么一个思考,说出来一句话,如果把县域医疗改革搞了,乡、村医疗改革搞了,这三级搞了以后是不是能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这是一个目标。

第二个目标,当时我们是国家的报销,咱们的医保标准是人均120块钱对农民,我们当时设定一个标准是未来将能达到200块钱,如果能高到200块钱,在县里看病能报到70%以上,甚至能逐渐解决90%,那么,在这个地域解决了,到市看病的人就只有10%了,如果能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是不是我们县这一体系里面医疗卫生基本上算成功的,这是我们想设计这么一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