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行业关注

上海医药“举报门”尽失行业公信力

2011-05-24 11:42 来源:三九健康网 

5月16日,安徽华源向港交所及香港证监会寄出举报信,称上海医药(601607)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涉嫌虚报原料来源,旗下公司已遭财产冻结等。

5月18日晚,上海医药在澄清公告中称,安徽华源向香港联交所举报的上海新先锋公司并非上海医药集团的业务和资产,而涉案产品亦不属于上药集团产品之列。

同时,上海医药还对举报中所涉及的产品质量与产品原料来源问题做出了回应,新先锋公司生产药物的原料完全按照国家药监部门的规定购买,是经过国家药监局备案,合法合规的。新先锋所生产的药物“头孢替安”质量没有问题,近两年来,新先锋在市场上从未收到任何由于“头孢替安”的质量问题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反馈。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上药为何还要替新先锋公司作出申辩回应?既然有这么多问题,安徽华源早些时候在做什么?为何仅向香港方面举报而不向国家相关部门举报?

笔者认为,此举不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也将医药行业的“潜规则”一一呈现出来,由此,医药行业的公信力丢失殆尽。

第一,上海医药涉嫌信息披露不全面或隐瞒信息。从“举报门”发生后公司高管的公开讲话来看,投诉“新先锋和华康的问题”属于抗生素业务部门的遗留问题,上药此前一直未将这两块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是清理前的问题。既然如此,公司为何不在招股书或公告中说清楚,回复安徽华源的“新先锋一直未能提供原料进口自日本的相关证明”、“患者使用药品的不良反应”等问题。显然,公司行为难以服众。

此举还表现在公司对待“不合格药品”的问题上。据笔者调查,连续多年,上海医药旗下的子公司或关联公司一直存在大量的不合格药品,而此信息从未出现在公司的年报(含重组前)或公告里。

比如:来自湖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药监部门的资料显示,过去的数年间,上海医药(集团)公司信谊制药总厂生产的甲硝唑片、格列本脲片、华法林钠片等不合格:上海雷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小柴胡颗粒、维c银翘片、六应丸、丹溪玉屏风颗粒等不合格:上海第一生化制药公司生产的西咪替丁注射液、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注射用奥美拉唑钠、B12注射维生素液等不合格: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丹香冠心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等不合格。

笔者注意到,这些曾经不合格的产品中,不乏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知名产品”,令人意外的是,这些知名品牌不仅有“前科”,而且还一直被隐瞒。

第二,如果说涉嫌信息披露不全面或隐瞒信息是上海医药的一个潜在炸弹的话,那么涉嫌商业贿赂就是公司的另一个随时会引爆的地雷。

据笔者调查,公司下属某子公司驻地的“办事处”人员(医药代表)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各大医院学术带头人认同,利用学术带头人(科室、主任)行政学术权威性带动用药:做相关主任工作,带动整个科室用药:利用关系好的医生,带动其他人用药:寻找用药具有影响力的专家,让其充分发挥影响力,增加个性化服务,关心医生身边亲人的生活(如家人的生日、医生评职称发论文等),与医生建立一定的私人感情,以达到销售目的。

年报称,“营销管理方面:医药产业在继续加大自身营销工作力度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有的全国专家网络,努力形成”内外力“强势互补的产品营销局面,提高学术资源的利用度和学术推广的效能。”

第三,安徽华源为了自己私利,忽略行业规则和社会道德,欺骗公众。通过媒体报道来看,安徽华源与上药旗下的新先锋药业的纠纷由来已久,其间涉及到抗生素降价、大包商品种竞争等众多行业性问题。

据媒体报道,2004年下半年,华源医药与新先锋达成总经销协议,华源医药成为后者的总代理,这一协议持续到2010年,之后再次续约。而安徽华源举报说,上海新先锋及华康生产的一款药品声称原料来自日本,却一直未能提供相关文件,“有理由怀疑这些原材料是冒充日本进口”,同时称,该产品多次接到投诉,出现严重质量问题。

看来,由于利润高,六年来,华源医药一直在替新先锋隐瞒、欺骗广大消费者。如今,又是因为利润,双方“反目”,而华源医药选择的时间正是上海医药H股上市的节点上。

外界认为,“举报门”是华润集团与上药集团两大国企的公然对决。华源医药隶属央企华润集团,而新先锋和华康药业均由上海医药母公司上药集团全资拥有,目前上药集团委托上海医药代为管理。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