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行业关注

镇江集团化医疗复制有多难

2011-05-20 09:26 来源:三九健康网 

镇江市京口区健康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月16日下午,姜义生不用挂号,径直走进慢性病门诊,医生接过他的医保卡,边招呼“大爷坐”,边刷卡在电脑上开出治高血压的“硝苯地平缓释片3瓶”,同时为他登录“健康电子档案”,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

“这药十六块四一瓶,比大医院便宜五块六,还省五块钱挂号费;一瓶药一个月不够,可大医院一次只给开一瓶,所以,过去每月至少跑两趟大医院排队开药。这一年多都在家门口看病,省钱又省鞋。”73岁的姜大爷一脸满足。

“像姜大爷这样享受健康签约服务的医保市民,仅市区就已有40多万人。”镇江市政府副秘书长、医改办主任林枫说,目前,全市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级医疗”、互动双赢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有所缓解。

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镇江模式”能否走出“试点”、走出镇江,复制到全省乃至更多的地方?

改一味扩张大医院为做大社区医疗机构,破解“看病难”投入机制一变,复制就不难

公立医院的地越圈越大、楼越盖越高,为何还人满为患?镇江医改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困惑,但他们很快找到“大医院病”的症结社区医疗腿短,以致头疼脑热齐涌大医院。

“看感冒都上大医院其实也有苦衷,社区医疗机构通常缺医少药,简陋得让人不敢放心,而且药价也不便宜。”健康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炜坦言,大医院成本偏高、收费偏高,大家蜂拥而至,看病自然又难又贵。

镇江调整医疗投入重点,把钱重重砸在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和市民医疗福利上。近3年,市政府累计投入1.1亿元,新建和改扩建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8个医疗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并普遍配置了彩超、X光机、数字摄片机等设备,诊疗硬件“鸟枪换炮”。目前,市区已有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省级标准。

医疗保险投入也向社区就诊者倾斜:在社区就诊免挂号费、诊疗费;药品零差率,即按招标价“裸售”,而大医院则按规定加价15%;社区就诊医药费起付线以上报销90%,而在大医院就诊只报销50%,相差近一倍;社区责任医生划片到户,负责提供康复保健服务。去年,仅健康路社区就免除患者挂号费73万元,免除药品差价531万元;而全市社区共减轻患者医疗负担过亿元。

给社区划定“服务人头”。明确社区主要承担居民的基本医疗保健,重点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十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控制和管理,而像疑难杂症、手术、住院等“技术活”,则交由二、三级大医院承担。

去年以来,市区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吃饱喝足”,门急诊量平均增幅35%,占到市区总门急诊量的53.8%,一改过去“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况;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13%,预防保健服务率达87.7%,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率达98%以上。

“连忘了开药,社区都会电话提醒。”象山镇社区患者陈建明告诉记者,很多老病号从此与大医院“拜拜”了。

将社区和大医院捆绑起来资源共享,破解看病“放心难”改革动真格的,复制就不难

2009年11月,镇江市以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核心,分别组建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将市区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划归两大集团,实行一体化管理。

这样,社区的医疗水平、服务质量、经营好坏都和集团直接攸关,社区砸牌子,就等于大医院倒牌子。

社区最缺的就是全科医生,居民最不放心的是医生技术。市里鼓励大医院的全科医生轮流到社区坐诊一年,去一个,补助医院5万元;对个人,则是其“晋升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

李玉勤,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到集团下辖的健康路社区坐诊3个月,“比在医院忙,不仅要看病,还要给家长讲解预防知识。”

“她一走,把儿科的门诊量也带走了。”身兼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副理事长的该院院长刘东明打趣道。事实上,去年以来,该院儿科门诊量下降了3万人次,不少患者随相识的医生“流转”到社区去了。

医院不是亏了?“忘了吧,我们现在同社区是一家,亏,不是还有‘双向转诊’来弥补吗?”刘东明提醒。

“凭‘转诊单’,大医院将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转给社区,由社区建档落实‘家庭医生’;而社区则将首诊比较严重患者、两次诊疗无明显好转患者及住院患者、妇科生育和手术患者转给我们,并实行‘一免三优先’,即免挂号费和优先预约专家、优先安排检查、优先安排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