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生局表示,本市暂无提高护理费用的计划,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就担心,是否能够真正享受到优质护理。
优质护理试点刚刚推出的时候,舆论都是积极乐观的,但提价的消息出来后,就不是一边倒的叫好了。病人担心负担增加,就连普遍认为的受益群体——医院的护士们似乎也不满意,事实上,他们的反对声音更强烈一些。
消费者既想得到优质服务又不愿多付出的心理是否合理暂且不论,为什么护理费涨价的受益群体也不高兴呢?
提价的优质护理对护士群体意味着两点,其一,收入的增加,其二,工作量的提升。这两点能否实现令人满意的平衡呢?从大多数护士的反应看,他们对此很没有信心,他们宁愿不涨这些钱,但还做原来那些工作,毕竟医疗性护理要比生活护理相对轻松,也更能凸显工作的专业性。其实,还有不能摆上明面上说的,在医院里护士靠护工赚钱也不是什么秘密,优质护理似乎把这条增收的渠道堵住了。
据报道,某先行试点优质护理的三甲医院多拿出1000多万元新招了100多个护士,但院方也表示补贴半年一年还可以,长期下去可负担不起。
本来挺好一件事,现在面对的是消费者的质疑,护士的抵触和院方的勉为其难。往浅了说,就是一个“钱”字,往深了说,还是制度建设问题。
在现行体制下,公立医院生存靠卖药,多一个能够开药方的医生,就意味着能多赚钱,多一个护士反而多一笔支出。所以医院把更多的编制配给了医生。在缺乏相关配套改革的情况下,医院缺乏长期提供优质护理所需人员的动力和财力。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