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权威发布

公立医院改革怎样“两条腿”走路

2011-03-10 10:17 来源:三九健康网 

2011年被称为完成深化医改近期5项重点任务的攻坚之年。公立医院改革如何触及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公益性如何充分体现?基本药物制度能否补偿到位顺利推进?就公众关注的关于医改的诸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两会驻地接受了采访。

陈竺说,公立医院改革确实比较复杂,还是要突出重点。他说,国办近期印发的《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制定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就是说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例如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等,主要是在16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一批省级试点城市推进;而一些看得准、见效快、易操作的便民、惠民措施,如预约诊疗、优质护理、即时结报、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则主要在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实际上,这些服务要形成长效机制,必然牵动管理和机制层面的改革。

另外,公立医院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先易后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如果在县医院这个平台上率先取得改革突破的话,可能会有特殊的意义。如果在大医院和县级医院之间再建立一个定向对口支持的体系,把县医院的能力尽快提升上来,就可以满足农村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大部分需求。如果县医院的软硬件能力得到加强,那么通过辐射、带动、培训就可以使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陈竺说,全国有2000多个县,县医院服务的人口约有9亿,占我国总人口的70%。因此,如果通过提高县级医疗机构能力,最终使85%~90%的看病就医需求能够在县级医院得到满足,那么就为“大病不出县”、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新农合作为一个目前筹资水平还比较低的基本医保制度,客观上决定它必须和一个相对成本较低而效率较高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匹配在一起,才是可持续的。如果能够制定好的政策,吸引一批大医院的专科医生长期到县级医院工作、带教,将大多数县医院建成二甲医院,同时大量培养全科医师,到乡镇、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百姓看病就医的困难就解决了一大半。

关联新闻阅读:

■为何六成民众对医改变化没感觉?

■基本药物制度费用补偿渠道有三条

■大医院中出现“VIP病房”不合理

■公立医院改革怎样“两条腿”走路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