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大医院扩建潮愈演愈烈 警惕医疗资源分布失衡加剧

2010-12-28 09:44 来源:三九健康网 

市妇幼保健院新大楼下月启用、省中医院南扩工程明年下半年竣工、鼓楼医院扩建、省人民医院扩建……南京地区20所三级医院,一半以上完成或正在扩建。【相关链接:公立医院盲目扩张 绑架公众利益

扩建,是为缓解“就医难”,但同时也使医疗资源分布更加不均。

在上月召开的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痛陈大医院扩建之弊。他指出,资源向大医院集中,导致医药费用不断增长,最终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

在南京,省市政府均已明确要求:从严控制大医院扩张,谋划医疗资源在老城和新区之间均衡分布。卫生管理部门也已出手,引导医疗资源投向河西新城和仙林、东山、江北新市区等“一城三区”。

“摊大饼”,南京地区一半以上三级医院加入扩建潮

“车位已满”,远远地看到牌子,朱先生又气又急。

儿子前天夜里发烧,小朱不敢怠慢,昨天一大早带着儿子到儿童医院就诊。因为家住仙林,他早上八点就出门,指望着十一点前能“搞定”。没想到,“光在广州路上,就堵了一个小时!”更要命的是,怎么也找不到停车的地方。看着儿子的脸被烧得红彤彤的,朱先生怒火中烧:“我们住新城的,看一次病太不容易了!”

患者感叹停车难,医院职工同样“深受其苦”。

为了优先满足患者,市第一医院、市口腔医院均已规定,本院职工车辆一律不准停进医院,在外面找地方停;南医大二附院东院,则对内部员工搞起了“单双号限停”;儿童医院虽然还允许员工院内停车,但必须八点钟之前停,过了八点想停,那真是“难于上青天”。

“路难走、车难停,原因在于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老城中心区。”市医改办主任臧继全说,南京地区有20家三级医院,绝大部分集中在老城区尤其是鼓楼区,有些地方甚至一公里范围内有六七家大医院。比如,广州路至鼓楼一带,集中了省人民医院、鼓楼医院、儿童医院、脑科医院、胸科医院、市口腔医院等七八家大医院;汉中路一带,则“集结”了省中医院、省口腔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南医大友谊医院、东南大学眼科医院等。而从鼓楼到汉中路,只不过几公里距离。

眼下,这种集中愈演愈烈。

自2007年以来,南京各大医院掀起一轮原址“扩建潮”:

鼓楼医院2005年开始南扩工程,医院总建筑面积将扩大3倍,床位数增加近一倍;

省人民医院西扩工程2009年12月举行开工仪式,将新增建筑面积22.72万平方米,其中用于门急诊的面积将扩大3倍,新增床位1500张;

省中医院门诊扩建正紧锣密鼓施工中,诊室面积将增加近一倍,该院南扩工程预计明年下半年竣工,届时相当于再造一个省中医院;

市第一医院医疗综合楼今年3月刚建成投入使用,新一轮基建工程又开始了,目前正在赶工的是“门急诊过渡病房扩建工程”;

除此之外,军区总医院、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脑科医院、市口腔医院、四五四医院、八一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已完成或正兴建各类医疗大楼的三级医院,占总数一半以上。

政府投入少,大医院原地扩建是为盈利最大化

由于历史原因,南京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而近几年大医院集中上马改扩建工程,除医疗需求增长迅猛外,还有一个背景是恰逢国际金融危机、搭上了“扩大内需”的东风。知情人士透露,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市获批的大医院改扩建工程起码有7个。

“扩建是为盈利最大化,如果不逐利,生存、发展从何谈起?”一位省属大医院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关键,“政府拨款只占医院总成本的5—8%,连发退休职工工资都不够。”他又加了句注解。

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条:一是医疗技术收费,二是检查化验收入,三是药品加成。臧继全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是靠自我创收谋生。医院能容纳的病人越多,创收就越多。在利益驱动下,医院很难抑制住扩张冲动。而大医院为保持优势地位,排挤竞争对手,一家医院扩张,其竞争对手必然也要扩张,这就陷入恶性循环。

另外,记者了解到,在行政管理体制下,大中型公立医院总是更容易得到政府扶持,更容易获得相关项目的审批立项,更能争取更大额的财政划拨款,因此“越大越好”就成为公立医院普遍的利益诉求。

那么,大型医院为何不到新城区选址新建,而纷纷选择原地新扩?

“异地选址新建,医院面临的经济压力远比原地扩建大。”臧继全说,现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就地扩建,也就将需求“就地消化”了,风险小。但如果到新城扩建,门诊量、病床利用率能不能达标、迅速产生效益?医院扩建、新建资金大多是向银行举债,在还贷压力下,自然要选择最短时间内实现最大盈利的方式。

“原址扩建还有利于资源优化、共享。”市卫生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耿文进说,大型检查设备动辄数千万元,一家医院不可能购置两台,原地扩建有利于医院统筹安排资源。

医疗卫生市场形成马太效应,患者埋单,“城市病”加重

优质资源高度集中,医疗卫生市场形成的马太效应令人忧心。

据统计,2007年底,南京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最多的是鼓楼区,为9.50张;最少的是建邺区,为0.32张。随着老城区大医院扩建工程的陆续完工,优质医疗资源的空间分布失衡加剧。据市卫生局最新统计,2009年,虽然建邺区的千人床位数从0.32张增至4.08张,但鼓楼区的数字也同时飙升至13.26张;而排名倒数的江宁、浦口、雨花台三区,两年来分别只增加了0.49张、0.25张和1.08张。

马太效应的另一面是中小医疗机构“穷者更穷”。

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曹松华认为,大医院有钱扩建,相比之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更处弱势。2009年,南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使用率仅51.8%,卫生院更是只有34.9%,远低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101%。曹松华说,患者普遍存在着更相信大医院的心理,现阶段大医院的扩建,不是社区医疗给大医院“分流”,反而是大医院对社区病人的分流,与新医改“强基层”的初衷背道而驰。

盲目扩建,大医院自身也将尝到苦果。

一家市属大医院的院长助理告诉记者,虽然南京的大部分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但多数仍处亏损状态。这其中,“举债盖楼”的开销不可忽视。而将来,“社区首诊”一旦形成气候,大医院的门急诊量和住院人数必然下降。现在大规模扩张,或许将来会出现资源闲置和浪费。

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结果,必然是患者埋单。

医院在沉重的还贷压力下,难免会将经济负担转嫁到患者身上,从而进一步加剧看病贵。此外,我国医院内部管理普遍水平不高,医院规模越来越大无疑又增加了管理难度,将使很多“老毛病”雪上加霜。比如就医品质下降,加大“院内感染”、医疗事故几率等。大医院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制造大量医疗垃圾,近年来也日益成为话题。

专家指出,大医院扩张的弊端其实已远远超出医疗范畴,成为“城市病”中一个越来越难以忽视的现象。

在日前交管部门对城区10大堵点的调查中,大医院集中地带成了“重灾区”,如“医院一条街”广州路,在拥堵路段调查中名列前茅;

“人多事儿就多,案子也就多”,这是一家大医院所属辖区派出所所长的简练概括。他说,由于大医院门前人流量大,成分复杂,社会矛盾集中,存在“街头诈骗多、电动车失窃多、矛盾纠纷多、违法商贩多”的“四多”现象,牵扯了大量治安警力。记者了解到,南京大部分三级医院,都有公安机关派驻的警务室。

卫生管理部门出手,引导医疗资源投向“一城三区”

“三级医院不应再扩建了,医疗资源应向新城扩展。”臧继全说,卫生部门已经注意到大医院纷纷扩建带来的弊端,并着手限制。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10月省政府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从严控制现有公立医院扩张”。

而南京市政府在去年出台《南京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9—2015)》中也明确规定,“现有三级医院,除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外,规模不宜再扩大”。

与此同时,规划引导在“一城三区”兴办大型医疗机构,在河西新城,仙林、东山和江北新市区各新建一座大型综合性三级医院:江宁同仁医院、河西明基医院已开业,仙林的鼓楼医院仙林国际医院正在建设,而江北将提升一所现有的二级医院。

此外,规划还鼓励城区大医院通过参与管理、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新城的紧缺性专科尤其是儿科、妇产科的力量。据悉,省人民医院已把所有妇科、儿科住院病房搬至河西分院;市第一医院与浦口区中心医院达成全面合作协议,派遣妇产科、大外科、耳鼻喉科及护理科的主任医师前往坐诊,并参与管理。

记者还了解到,为适应新城区的快速发展,市卫生部门正在编制新一轮发展新区医疗方案,将在河西新城、南部新城、麒麟新城、城北新城等新城区建设四大新城医疗中心。

(实习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