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对社会资本办医的准入,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将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享受和公立医疗机构一样的税收和价格政策……近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明确提出改善社会资本办医的执业环境。
鼓励社会办医可增加医疗资源供给,丰富服务层次,市民患者多了选择,各种社会资本也拥有了良好的投资机遇。沪上民营医疗机构的现状如何?多元化办医怎样才能契合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作贡献?
现状:规模小水平低形象差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上海医疗机构总数为1709家,其中社会医疗机构1257家。虽然数量占了总量七成多,但社会办医的规模普遍偏小。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秘书长闫东方介绍,社会医疗机构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只占全市总数的6%;床位数占5.9%;平均注册资金小于1000万元;占地面积不足1400平方米;提供的门急诊服务只占同期全市门急诊总量的6%。
上海是全国医疗高地之一,而申城社会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水平却与之很不相称。
据统计,社会医疗机构的平均治愈率仅54.36%,考虑到上海公立医院中三级机构较多,承担了上海及全国疑难杂症的救治,从疾病构成角度看,社会医疗机构的质量水平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另外,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过度医疗,甚至违规擅自超范围执业等经营乱象,让社会办医几乎成为唯利是图的代名词。“时至今日,社会医疗机构仍未在社会中树立起诚信服务的形象。”闫东方说。
瓶颈:政策环境“不公平”
我国医疗资源只占GDP的5%,而全球平均水平在9%,引入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但不少民营医院管理者坦言,本应对看病难有所缓解的社会办医之所以难成气候甚至乱象丛生,除了确有部分游资抱着“打一枪换个地方”的理念投机甚至违法套现外,主要还是由于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执业环境“不公平”。
比如,在全民医保的背景下,医院是否纳入医保定点,是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截至今年5月,本市已经有54家社会医疗机构成为医保定点单位,但仅占社会办医的门诊部和医院总量的8%。再如,由于职称评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不公待遇,优秀人才一般不会选择流向民营医院。某受聘民营医院的眼科界权威专家说,他的博士生目前都是主治医生职称,要获得晋升必须申请科研课题,但到了民营医院就申请无门,“为了自己事业长远发展,即使给再高的工资也不愿来民营医院。”此外,社会医疗机构获得医疗卫生技术准入比较困难。以角膜移植准入为例,规定申请单位必须独立拥有病理科,并达到一定床位规模。本市现有两家民营眼科医院尽管拥有一流专家团队资源,也与有资质的医院机构病理科开展了业务合作,却因此无法获得角膜移植技术准入。
对于近日五部委出台的鼓励社会办医的《意见》,申城民营医疗机构的从业者普遍表示“鼓舞、兴奋”。闫东方说,《意见》明确了社会办的医疗机构是“资源”而不仅是资本挣钱的载体,解除了目前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所受到的各种制约,对其良性发展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前景:特色鲜明关注公益
有了与公立医院相同的“国民待遇”,是否意味社会办医从此就一定顺风顺水?对此业内专家表示,除了外部公平的环境,民营医院更需要自身磨练内功,找准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切合、与卫生规划相适应的增长点,发展的“春天”才能真正到来。
上海的医疗资源总量堪称丰富,在市中心某些地区甚至达到了饱和。长宁区卫生局局长张平说,中心区内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医保额度也相对有限,普通民营医疗机构成长的空间并不大。要获得良好发展,民营医院应在公立医院资源较薄弱,同时市民又有很大需求的领域着力,如妇幼卫生、老年护理、康复、精神卫生等。
“民营医院发展不能只想着‘切蛋糕’,而应‘做蛋糕’,以其鲜明的专科特色,成为公立医院的合理补充。”据介绍,目前申城已经利用行业协会的力量,在政府支持下,开展了社会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评审,道培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石四箴口腔、开元骨科、和平眼科等一批民营专科榜上有名。
生存环境改善后,怎样避免泥沙俱下?专家表示,除了政府加强监管,“投资医疗事业也要有正确的经营理念。”闫东方说,资本逐利是题中之意,但“不同于办商场或者买房产,医者仁心,办医院先天就带有公益性质,社会医疗机构不能一味向钱看。”目前申城民营医疗机构中非营利性的还不到4%,“应有更多人士以公益目的投资办医,彰显社会责任和慈善爱心。”
(实习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