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16日,2010′中国卫生人才发展论坛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中央纪委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纪检组组长袁彦鹏、山东省副省长王随莲等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和国际组织等代表共700多人参加了论坛。在本次会议进行中,医联网特别邀请浙江大学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主任祁鸣先生进行专访。以下是访谈实录。
后基因时代 专业人才最重要
医联网:自从2000年以后人类的基因组图谱制定,现在已经顺利完成了,人类已经进入了后基因的时代。针对人类基因健康这一方面,我们想了解一下,为了适应这个基因健康产业飞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基因健康产业,您觉得还需要经过哪一些方面的努力呢?
浙江大学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主任祁鸣先生:现在主要是有几方面我们需要开拓。第一个就是需要有具有临床经验,专门的培训和经验,以及能够服务的这样的专业人才。另外也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这样的管理机构,这样的话才可以使我们原来所有的科研成果把它转变成为最终能够实现产业化,改善大众健康,提高生活品质这样的一个目的。
医联网:那除了在人才方面,还有一个管理方面,您觉得在技术方面有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一些突破或者是?
浙江大学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主任祁鸣先生:从技术上面来说的话,现在应该来说中国在基因组学这个层面来说技术方面已经差距不大,但是到底是怎么用,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像现在无论是已经在前面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专家也好,或者是主要的一些大学或者是医院的一些机构里面的人也好,从技术层面上有很多单位差距不大,甚至有个别单位可能可以说是已经在国际上面已经是在领先的范畴了,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科研和临床之间是有差距的,这个体现到就是科研方面的话,科学家做科学研究,做100次,失败了97次,就成功了3次,已经成功了,那么我们还表扬他,说他百折不挠,但是临床上面的话我们做100次我们不能超过1次错误,这100次里面有1、2次错误的话你就已经官司吃不完了,问题很严重,所以这个从整个开展来说,因为从技术上来说也许科研技术更新,但是技术上是有差异的,是这样的情况,所以要当科研地成果把它转化为临床服务的话,整个系统方面要有机构的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