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指导价执行 广州药价降了么?

2009-10-29 15:17 来源:三九健康网 

截止目前,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强制实行已经一个星期了,昨日,笔者走访了广州金康、健民、海王星辰、老百姓等几家大型连锁药房,发现部分药品已经在门店中标示“暂停销售”或索性没了踪影。正如最近全国各地的一些媒体报道一样,很多药品因为限价低于成本价,药店不愿做这个亏本生意,所以部分药品已经在药店消失或逐步消失。

基本药物指导价执行 广州药价降了么?


  比如笔者看到在一家药店中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的丽珠得乐,通用名为枸橼酸铋钾胶囊只剩下一盒,销售人员告诉笔者说:“这个药品没货了,就剩这一盒了。”

“最近有的药突然很不好买了。”在一旁买药的一位大叔感叹道。

笔者在广州金康、健民、海王星辰等部分门店看到,部分基本药物目录里的药品依然在按照原价销售,有的则出现的暂时性的断货和下架。断货比较明显的是集中在广谱类抗生素药物中,化学药和生物药的断货主要集中在一些进口或者合资企业生产的品种,如阿莫西林分散片0.25克12片装的国家限价是4.6元,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的再林、华北制药集团的利莎林其原零售价和进价都远高于4.6元;再如环丙沙星0.25克十片的限价是3.1元,但是像广州南新制药有限公司的悉复欢原零售价和进价也远超出这个价格几倍。而中成药断货部分主要集中在一些名气比较大的厂家生产的品种里,比如杞菊地黄丸蜜丸60克规格的限价是5.1,但是市场上销售的同仁堂和哈药集团世一堂生产的此规格同类品种售价都在10元以上。

对于这种实际情况,金康连锁药店采购部的张经理表示,最近正在对金康销售的所有药品进行分类统计。张经理表示现在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确实在目录里的药品,降价幅度过大,实在无法销售。只能临时下架并等待与企业的协商情况,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那这种药品只能不卖。另一种情况是品种属于名优企业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同仁堂和世一堂的杞菊地黄丸,一般是根据其厂家专卖的价格作为参照,如果按照限价来卖那也只能暂时下架。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一部分品种虽然通用名在目录里,但是与一般药品有些差异,还在等厂家确定属不属于基本药物,所以价格暂时也没有发生变化。

在江苏、郑州、哈尔滨等地均有报道称市民对降价反应不大,部分药房未做调整的报道。从笔者对广州市场的走访来看,这个情况也是比较明显的。在笔者随机访问的一些买药的群众中,明显感觉药价有降低的人几乎没有。

老百姓大药房企划部部长何莹表示,部分药品的确暂时下架,但是经过高层讨论决定将按照现行的零售指导价把库存的剩余药品让利出售给市民,但是如果厂家不做调整,这类药品的进销价倒挂太严重,只能消失。何莹说:“例如像大连辉瑞的阿奇霉素片0.25克6粒装的进货价比限价要高55元,拜尔的尼莫地平成本要高出限价30元,这些品牌药品的厂商告诉我们,他们可能会选择停产此类药品了,但是顾客对于这些品牌的药品需求还是很大的,我们作为零售终端,对于这类药品来说,只能把现有的库存按照国家指导价,让利给民众将药品售卖,卖完以后就不能继续为顾客提供这些药品了。虽然我们会引进同通用名的替代品牌药品,但是顾客如果偏好那些不生产的品牌药品,我们也只能说很遗憾。”

从笔者目前接触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药店终端都准备和上游的生产企业协商,希望以此来解决目前进销价倒挂的现状。但是正如何莹所说,如果企业无法降价,被迫停产,这些药品就会在市场上消失。然而死后会不会改头换面再死而复生,就不得而知了。

笔者已经无法悉数这是第多少次降价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然没有逃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怪圈。指导价格并没有像前期预测的那样成为一剂治疗“看病贵”的良方,而本次降价还是没有能跳出“降价死”的循环,其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很大。而后者是数十次药品降价被一再严重诟病的关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部分面临的下架的药品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停产,再之后就只能用“降价死”来逃出生天。

笔者认为,为民谋利的政策不应该总是浮云一般的虚无。单单一张限价令能有多大的效力呢?多数药店的部分药品没有降价,不论是大连锁还是小药房,不管是被迫之举还是明目张胆,没有降价的事实是存在的,而这之中并没有什么措施来监督管制,也没有相关的调查研究。唯有的仅是一张零售指导价格。

有报道指出,有关于药价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能是许多问题积重难返的一个标志,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件商品的简单价格定义,笔者是很认同这一说法的。其中错综复杂、相互交叉的现象太多。就像最近雷声同样很大的“先诊疗后挂号”,没有相应的诚信机制做保障,作为医院和患者任何一方都不愿意。药价也是一样,不仅仅是药企药厂的暗箱操作,也不单纯是政府的问题,更并不只是没有相应其他辅助措施。这其中更加复杂的是多种因素之间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关系。有长期以来的历史因素,也有市场极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以及相关政策法规滞后于市场发展形成的自由混乱。

社会长期高速发展之后形成的很多矛盾正开始显现,药价也只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要根除看病贵,砍掉高药价,就必须从基础入手,从理顺各方面关系出发综合治理,形成体系。这样才能让指导限价有根基,有根据,也才能有足够的分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群众谋求真正的实惠。

(责任编辑:唐静)

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