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行业关注

谁来为中药专利“埋单”

2009-08-10 15:45 来源:三九健康网 

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中药因专利流失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140亿美元,中药专利的流失重创了我国中药业的发展,却“成就”了那些专搭专利“便车”的外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将更是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保护中药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攸关我国中药业“性命”的头等大事。

11月3日上午9时,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2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共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24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据悉,本次大会讨论的重点就是如何保护我国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整个会议都是围绕保护我国中药知识产权而展开的。然而,据业界知情人士透露,这次大会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或标志性的成果,中药的维权之路仍然前景渺茫。

“诺华”与“建生”之争的启示

近几年,随着“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日渐成为消费时尚,中药及传统药物已成为新药开发和投资的热点。与此同时,相伴而来的有关中药大大小小的知识产权纠纷也不断地发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诺华同建生之间的专利纠纷。

2001年9月,瑞士诺华公司将北京建生药业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据悉,建生药业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建生以鲜活药用动物为原料制成了一种抗癌新药——“金龙胶囊”(原名“扶正荡邪胶囊”),于1988年用于医院门诊制剂。1999年6月,瑞士诺华公司下属GNF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娜达·赛因来北京时向李建生表明:很想了解该药的具体情况,如有可能双方还可以共同研发,并在美国市场推广。在双方口头承诺“没有达成正式合作协议前不准做试验”的前提下,李建生将300克金龙胶囊鲜动物药半成品无偿提供给娜达·赛因。就在李建生多次催促娜达·赛因和他签订正式合作协议而娜达·赛因却迟迟不签的时候,去年3月1日,《华尔街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诺华公司即将推出的一种抗癌药“格列卫”(Gleevec),其介绍的药物机理竟然与金龙胶囊惊人地相似。鉴于娜达·赛因和诺华公司的特殊关系,李建生怀疑他的金龙胶囊秘方已经被人剽窃了。

据了解,这起纠纷对簿公堂虽然历时已经年余,但还没有最后的结果。当事双方之一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这场官司中,双方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虽然都是精疲力竭了,但只要不互相让步、妥协,“还会继续僵持下去、玩下去的。”有人说,这起事件给建生药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多亿元。

业界分析人士认为,诺华、建生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一时之间还难以了结,除了双方之间的互不让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取证的困难。在业界人士看来,对于中药行业而言,这起纠纷的结局如何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事件本身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同时,也正是因为这场争论,才完完全全地揭开了中药的“致命伤”:中药到底该如何保护自己。

90%以上中药未获专利保护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见到这样一份资料:近几年来,已有来自10个国家的40个植物药品种在中国注册成功,而我国却无一例植物药品种在海外正式注册。

众所周知,中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是中药的鼻祖,英语中的“中药”就是CHINESE。然而在中药的老祖宗的故土上,却没有一个中药专利在海外注册成功,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让人心酸的悲哀。

瑞士诺华公司中国总部总裁刘保罗说,中国医药业正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知识产权问题。他认为,医药的知识产权是非常重要的,几乎等于进入市场并且拿到高额利润的“通行证”,但现在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为什么?第一,很多中药都来自于动植物,在提倡全球环保的背景下,专利是很难申请到的;第二,中国的中药大多是来自民间的复方药,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很难证明中药中具体的成分起到的具体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具体的药理分析,这在获得政府审批和申请专利时将面临高高的门槛;第三,从西方的观点来看,中药好像没有什么标准化的问题,而标准化正是中药想打入国际市场所必须面临的问题;第四,很多中医药的知识都是作为一种秘密存在的,比如秘方之类的,为了保留这些“祖传秘方”,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去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从法律角度来说,没有专利去保护,仿制也就完全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刘保罗建议说,中药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先在中药材里提取一些活性成分,然后把这些活性成分在身体内的作用阐述清楚,才能按照药品去注册和上市。

在11月3日召开的“2002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国际药理学联合会主席保罗·瓦努特教授也建议说,中药只有不断创新,并获得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引导世界医药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