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认为,品牌认知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一种无形的识别器,它的基本功能是减少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在更深一层次上,品牌又是对人们情感诉求的表达,它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念。品牌对消费者正是这样,它以高美誉度、高强度、高冲击力的信息,诱导消费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品牌商品上,引导消费者购买品牌商品。品牌商品无不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表示消费者对医药品牌的认知感也是非常浓厚的,而医药广告给消费者带来的冲击力是最直观的,其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何利用广告让消费者对品牌带来好感,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呢?
医生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今天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为什么”
以前的消费者到医院开处方的时候,我们的处方单那么多年,医生写的字都看不懂的,但没有一个消费者会跟医生争论,因为那时候医生是相当权威的,但是今天我们发现权威性在降低,因为消费者学习了,消费者成长了,消费者也掌握了一套自己的健康知识体系,当自己有这种知识体系后,他会要求求证这种病是不是就应该用这个药,还会听取一些其他信息,譬如口碑、广告,会去跟医生争论,其实是医生和消费者之间一个博弈。在整个信息博弈里面,药厂、药店、医生不一定就会占上风,甚至消费者有一些已经形成非常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医生已经变得很被动了,消费者点明了我就吃这个药品,就看副作用怎么样。以前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医生说吃啥就赶紧吃,如果不吃,医生就会说怎么怎么着,消费者肯定是吃了,今天医生如果告诉消费者你要不吃这个药就会怎么,消费者就会反过来问为什么。今天消费者在整个健康知识上面有很大的提高,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自我药疗的比例已经提高了很多,而且现在医患关系很紧张,医疗资源也不够用,消费者缺乏时间、缺乏耐性,很多时候消费者愿意自己解决,只要不是特别急的病,他愿意自己去解决。
而且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饮食,譬如说他上火的时候一定不吃那些上火的东西,他有调配,睡觉前一定要喝牛奶,他每天一定要运动,消费者掌握的这种信息量很大,会有自己的选择权,他的选择权一旦占主导的话,那么药企跟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就更多,医院医生会更被动,所以,药企在建立某个营销体系的时候要关注消费者的反馈。
肖明超还提出产销合一的时代可能要到了。对很多产品,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买回来吃一吃就解决了,他要知道怎么出来的,消费者开始对这些都感兴趣。
国内医药广告少了什么
过去,国内产品的营销更多的是在讲自己,讲产品如何如何优秀,有什么功能,而现在的医学知识变化很快,对这些医生来讲,他也希望不断的更新。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毕业的那一天,他知识就已经落后了,为什么呢?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疾病的变化远远要比他的知识的更新要快很多,因此他怎么样获得这个知识呢?需要药厂帮他做,所以药厂首先要做针对医生的工作,就是要支持医生的,从他的个人利益来讲,你要支持他知识的提升和他科研水平的提高。第二个阶段要去灌输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你是怎么服务人民健康的,健康理念是什么,文化跟理念是什么,它也会影响到这些人对你的品牌产生好感,然后再灌输药品所处的行业、基本状况和现在相关的治疗方法。最后一个阶段段才是产品,而国内医药广告经常是只做最后一环,不做前面的工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许多药厂希望快速的增长,快速的扩张,当他们的业务员在去做的时候就直接进入最后环节,直讲东西好,你得买。
下一页更精彩:实例分析快克与小快克的品牌嫁接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