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50mg×24盒(瓶)最高零售价12.5元,布洛芬分散片50mg×12盒(瓶)最高零售价4.1元……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从15日起,调整260种西药最高零售价格,其中70%品种价格进行下调,降价金额约50亿元。
又是一次药品大降价。这是去年至今,国家发改委第七次对药品“大降价”,其中,900余种药品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价格。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老百姓似乎并没感受到降价的实惠。
老百姓感觉不到“大降价”实惠
尽管距离15日还有好几天,昨天下午,记者先后走访省城多家药房购买阿司匹林,但基本没有发现降价目录上规格的药品,而记者所能够找到阿司匹林规格为50mg×10盒(瓶),一家药店卖4.5元,另一家卖5.5元。同样记者也没有找到 50mg×12盒(瓶)的布洛芬分散片,药店能够买到30mg×20粒装的布洛芬胶囊(芬必得)价格是13元每盒。
“有关部门连续多次对数百种药品‘大降价’,可老百姓却似乎感觉不到降价带来的实惠,医药费负担为什么仍然居高不下?”王先生今年50多岁,身体一直不好,多种老年慢性病缠身,几乎常年吃药,因此他对药品“大降价”的消息非常关注。
然而,一边是药品“大降价”,一边却是药价虚高不下。渐渐地,对于药品“大降价”的消息,王老已经麻木了,“降价药很快就消失了,医生不开,药房也不卖。”
降价药都去哪里了
为什么买不到降价药?省城一些平价大药房的老板告诉记者,主要是没有货源。“因为降价后医药厂商利润降低,便不生产了。”
问题当然不会这样简单。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药品降价死”现象的原因,主要在医院和医药公司。目前,国内80%的药品通过医生处方销售,百姓自主购买药品的只有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药如果医院不愿意卖,基本就没有生存的机会。”
于是,伴随着每次的“大降价”后,很多医药厂商开发替代“新药”,于是,一些降价药改变一下规格、剂型,或是增加一些根本不必要的无用成分,就摇身变成“新药”。
资料显示,仅2004年,国家药监局共受理10009种“新药”申请,而同期美国药监局仅受理了148种。
“以药养医”催生药价虚高
那么,医院为什么不愿意卖降价药呢?
归根结底还在于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目前,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国内公立医院“以药养医”是普遍现象。在绝大多数医院,药品收入所占医院收入超过一半以上。公立医院追利倾向明显。根据安徽省出台的卫生“十一五”规划,省级综合医院的药品收入所占比例不得超过50%。
按照国家规定,医院可以对所进药品“顺价上加15%”销售给患者。如果一种药降价前的进价是50元,医院可以在此基础提高7.5元。如果该药降价到20元,医院按照15%提价,只能收益3元。
但现实的情况更加复杂。一位医药代表算了一笔账:某种抗生素1支卖50元时,该药进入医院的“公关费”可达到20元左右。后来降价降到27元左右,其“公关费”约10元,也算勉强可以支撑。但如果降到20元以下,“公关费”都不到5元,根本填不饱医院各个环节的胃口。所以医院也就不会进这种药了,医生自然也不会开了。“降价药不死才怪呢。”
这一切还不包括医生的“开单提成”。在“以药养医”的大环境下,医生的医技价值被忽视,在很多医院,医生薪金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医技的精湛,而取决于他所“卖”的药品、医疗耗材的多少。于是,“大医生”喜欢开“大处方”,“大处方”当然偏爱高价药。
药监部门将加强管理
合肥药监部门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药监部门来说,能让老百姓用上价格便宜的高质量药品的任何做法,肯定是非常欢迎的,药监部门会尽最大的努力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
“但是,药监部门的主要职责其实只是监管药品质量。”他表示,在面对药品降价问题上,药监部门能做的只能是加强对降价药品的质量监管,鼓励经营业主通过合法手段,降低药品市场价格,让利于广大群众,坚决防止并杜绝以低价格做诱饵非法销售假劣药品及欺骗、误导消费者等行为。
“药品降价仅凭行政命令不行,一旦利润下降,药品生产企业肯定会做相应调整。”他认为,为了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应增加医疗的供给,分清医疗价格和药品价格,增加医疗投入,尽快避免以药养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