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母
珍珠母,中药名。为蚌科冠蚌属动物褐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帆蚌属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或珍珠贝科母贝属动物合浦珠母贝Pteria martensii (Dunker)的贝壳。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的功效。主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视物昏花、惊悸失眠、心神不宁、癫痫、惊风抽搐、吐血、衄血;外用于湿疮瘙痒、疮疡久不收口、口疮等。煅后研末吞服,治疗胃酸过多、胃脘疼痛。
药材名称:珍珠母
中文读音:zhēn zhū mǔ
花名别名:珠牡、珠母、真珠母、明珠母
功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
主治:主要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视物昏花、惊悸失眠、心神不宁、癫痫、惊风抽搐、吐血、衄血;外用于湿疮瘙痒、疮疡久不收口、口疮等。煅后研末吞服,治疗胃酸过多、胃脘疼痛。
性味归经:味咸,性寒;归肝、心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打碎先煎;右研末,每次1.5-3g;或入丸、散。
相关论述:《中国医学大辞典》:此物(珍珠母)兼入心、肝两经,与石决明但入肝经者不同,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珍珠层粉灌胃,有镇静、抗惊厥作用,但对惊厥死亡率无影响;能够增加动物常压耐缺氧能力。
2、对心血管系统及血液的影响:珍珠母硫酸水解产物使蟾蜍离体心脏跳动幅度增大;冠心病患者口服珍珠母可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但对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无影响。
3、明目作用:珍珠层粉角质蛋白水解液对实验性白内障有对抗作用;珍珠层注射液对晶体混浊有治疗作用。
4、抗衰老作用:病人口服珍珠层粉,能够增强记忆,改善失眠、多梦、耳鸣、疲乏、胸闷、心悸等症状,并能增强食欲和性欲。
5、保肝作用:珍珠层注射液对四氯化碳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使肝细胞损害减轻,谷丙转氨酶的恢复加快。
6、此外,珍珠母还有抗溃疡、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相关配伍:
1、珍珠母配生地黄:珍珠母益肝阴,平肝潜阳,清肝泄火;生地黄质润,甘寒养阴,苦以泄热,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的要药。二药合用,一滋补肝肾之阴,一平潜上亢肝阳用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耳鸣;并且能够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妄行,吐衄崩中等。
2、珍珠母配白芍:白芍苦酸微寒,有补血敛阴之功;肝藏血,血虚阴亏,不制肝阳,则肝阳上亢,白芍补血敛阴,柔肝潜阳。二药配伍,平肝潜阳。适用于肝血不足,肝阴亏损,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胁肋疼痛,四肢拘挛。
3、珍珠母配酸枣仁:酸枣仁甘酸性平,甘酸敛阴,善补肝胆兼可宁心,为安神佳品。二药合用,一养心安神,一镇心定惊。适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惊悸多梦。
4、珍珠母配胆南星:胆南星苦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二药合用,清热化痰,镇心定惊。适用于癫痫惊狂,惊悸怔忡。
5、珍珠母配菊花:菊花苦甘微寒,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善于祛风热,平肝明目。二药合用,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捞取贝壳后,除去肉质、泥土,洗净,放入碱水中煮,然后放入淡水中浸洗,取出,刮去外层黑皮,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1、珍珠母: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打碎。
2、煅珍珠母:取净珍珠母置适宜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酥脆,取出放凉,打碎。
3、珍珠层粉:取净珍珠母用砂轮磨去外、中层,保留内层(珍珠层),浸入50×10\u003Csup\u003E-6\u003C\u002Fsup\u003E的高锰酸钾中消毒30min, 再用清水洗净,粉碎,过130目筛,水飞,烘干,再粉碎,过200目筛后干燥即可。
保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尘。
药材性状:
1、三角帆蚌:完整的贝壳,略呈不等边四角形。壳面生长轮呈同心环状排列。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壳内面外套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左、右壳均具2枚拟主齿,左壳具2枚长条形侧齿,右壳具1枚长条形侧齿;具光泽。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2、褐纹冠蚌:完整的贝壳呈不等边三角形,后背缘向上伸展成大形的冠。壳内面外套痕略明显;前闭壳肌痕大,呈楔形,后闭壳肌痕呈不规则卵圆形,在后侧齿下方有与壳面相应的纵肋和凹沟。左、右壳均具1枚短而略粗的后侧齿及1枚细弱的前侧齿,均无拟主齿。
3、合浦珠母贝,完整的贝壳呈斜四方形,后耳大,前耳小,背缘平直,腹缘圆,生长线极细密,成片状。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具一突起的长形主齿。
禁忌:珍珠母咸寒,属于沉降之品,故脾胃虚寒、气虚下陷者慎用;孕妇慎用。
参考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