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

龙骨,中药名。为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象类、三趾马类、犀类、鹿类、牛类等骨骼的化石。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的功效。主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眩晕,滑脱诸证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
药材名称龙骨
中文读音lóng gǔ
花名别名布如格瑞
功能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主治
1、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惊痫癫狂,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
2、西医诊为高血压病、失眠、癫痫、躁郁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属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者,遗精、遗尿、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正虚不固者。

性味归经味甘、涩,性平;归心、肝、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安神、平肝宜生用,收涩、敛疮宜煅用。
相关论述
1、《吴普本草》:“色青白者善。”
2、《雷公炮炙论》:“剡州生者,沧州,太原者为上。其骨细文广者是雌骨,粗文狭者是雄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黄色者稍得。经落不净之处不用。”
3、《本草经集注》:“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又有龙脑肥软,亦断痢。云皆是龙蜕,非实死也。比来巴中数得龙胞,吾自亲见,形体具存,云疗产后余疾,正当末服之。”
4、《新修本草》:“其青、黄、赤、白、黑,亦应随色与脏腑相合,如五芝、五石英、五石脂等辈。而《本经》不论莫知所以。”
5、《本草衍义》:“诸骨家之说,纷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终是臆度。西京颖阳县民家,忽崖坏,得龙骨一副,支体头角悉具,不知其蜕也,其毙也?若谓蜕毙,则是有形之物,而又生不可得见,死方可见。谓其化也,则其形独不能化。然《西域记》中所说甚详,但未敢据凭。万物所禀各异,造化不可尽知,莫可得而详矣。”
6、《本草会编》:“经文言死龙之骨,若以为蜕,终是臆说。”
7、《纲目》:“龙骨,《本经》以为死龙,陶氏以为蜕骨,苏、寇诸说皆两疑之。窃谓龙,神物也,似无自死之理。然观苏氏所引斗死之龙,及《左传》云,豢龙氏醢龙以食;《述异记》云,汉和帝时大雨,龙堕宫中,帝命作羹赐群臣;《博物志》云,张华得龙肉鲊,言得醋则生五色等说,是龙固有自死者矣,当以《本经》为正。”
8、《纲目》:“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9、《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
10、《日华子》:\"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鼻洪,吐血。\"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并可抑制骨骼肌的兴奋性其抗惊厥作用与铜、锰元素的含量有关。
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龙骨含有大量钙离子,故能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通透性。

相关配伍
1、龙骨配珍珠母:龙骨和珍珠母质地重坠,均归心、肝两经。珍珠母味咸性凉,既能清心除热,又能镇心安神;既有清肝火之力,又有潜肝阳之功。龙骨味涩性凉,镇惊宁神之效尤为明显,并有收敛上浮之肝阳的作用。两药配对,可增强镇心安神,平肝潜阳两方面的作用。尤以宁神之功见长,适用于邪气凌心、神不内守而见心悸怔忡,惊狂烦躁,失眠健忘,神昏谵语等;也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目眩晕,目赤,耳鸣,心烦易怒等。
2、龙骨配桑螵蛸:龙骨性平而涩,入肝、肾而又兼入心,性质黏涩,善于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桑螵蛸咸平而甘,功专补肾助阳,固精缩尿。肾虚滑脱之证,独用龙骨,敛性虽具而不能补肾;单用桑螵蛸,补力显备而敛力欠弱。惟两者配对,方能使补肾固涩之力大大增强。适用于肾阳虚衰、肾气不固之遗精、早泄、遗尿、白浊、小便频数等。
3、龙骨配莲须:龙骨收涩止遗;莲须固肾涩精。二者相配,能增强固肾止遗作用,适用于肾虚遗精、早泄,并常与芡实、益智仁等益肾固精药同用。
4、龙骨配韭菜子:龙骨固涩滑脱;韭菜子补肝肾、补阳、固精。两药补精固涩,兴阳道,涩精气,合用共奏兴阳道固精之功。对于睡即泄精属肝肾不足者有较好疗效,亦适用于阳痿,精冷不育等。

采收加工采挖后,除去泥沙、杂质。
炮制方法
1、龙骨:取原药材,去净杂志,刷去泥土及灰屑,打碎。生用以潜阳镇静,安神为主。
2、煅龙骨:取净龙骨,置无烟炉火上或适宜的容器内,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捣碎或碾成粉末。煅后增强收敛涩精,生肌的功能。

保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潮。
药材性状
1、龙骨:呈骨骼状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至淡棕色,多较平滑,有的具纵纹裂隙或具棕色条纹与斑点。质硬,砸碎后,断面不平坦,色白或黄白,有的中空。关节处膨大,断面有蜂窝状小孔。吸湿力强,舐之吸舌。无臭,无味。
2、五花龙骨:呈圆筒状或不规则块状。直径5-25cm。淡灰白色、淡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深浅粗细不同的花纹,偶有不具花纹者。一般表面平滑,有时外层成片剥落,不平坦,有裂隙。质较酥脆,破碎后,断面粗糙,可见宽窄不一的同心环纹。吸湿力强,舐之吸舌。无臭,无味。

禁忌湿热积滞者慎服。
参考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