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人参,中药名。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主治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脾气不足,中气下陷,肺虚喘咳,气短乏力,津伤口渴,虚热消渴,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血虚萎黄,阳痿宫冷等。
药材名称:人参
中文读音:rén cān
花名别名:人衔、鬼盖、黄参、玉精、血参、土精、地精、金井玉阑、孩儿参、棒锤
功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主治:主要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脾气不足,中气下陷,肺虚喘咳,气短乏力,津伤口渴,虚热消渴,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血虚萎黄,阳痿宫冷等。
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心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服,3-10g,大剂量10-30g,宜另煎兑入。或研末1-2g,或熬膏;或泡酒;或入丸散。
所属科属: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
分布区域:野生于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现辽宁、吉林广泛栽培,北京、河北、山西也有引种栽培。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
相关论述:
1、《医学启源》引《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渴,生津液。
2、《本草汇言》: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
3、《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4、《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5、《海药本草》:主腰腹,消食,益气,安神,止呕逆,平脉,下痰,止烦躁,变酸水。
药理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人参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表现为小剂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大剂量则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2、改善脑组织代谢的作用:人参不但能改善大脑的兴奋过程而且也能改善其抑制过程,使两个过程恢复平衡。人参皂苷Rb、Rg对神经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对神经组织的生长和神经网络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
3、对记忆获得障碍的影响:人参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有双相性和成分依赖性。
4、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影响:人参有促进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
5、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人参对多种动物心脏均有先兴奋后抑制,小量兴奋,大量抑制的作用。人参小剂量升压,大剂量降压。人参皂苷具有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扩张血管等作用。
6、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人参皂苷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增加小鼠血清非特异性抗体的浓度。
7、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人参或其提取物对骨髓的造血功能有刺激和保护作用,具有增强造血功能的作用。人参皂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8、抗菌作用:人参提取浓缩液对福氏痢疾杆菌la型、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紫青霉菌均有抑制作用。较高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艾氏杆菌、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黑色曲霉菌、产黄青霉菌有抑制作用。
9、此外,人参尚有一定的促进性腺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抗肝损伤、抗胃溃疡、抗疲劳、抗应激、抗辐射、抗突变、止血等作用。
相关配伍:
1、人参配附子:人参甘温,长于大补元气,益气固脱;附子辛、大热,善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两药配伍,可增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作用。适用于元气大脱,或暴崩失血,导致阳气暴脱,见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肢冷脉微等。
2、人参配五味子:人参甘温,归肺经,大补元气,补五脏,尤善补肺气;五味子酸温,归肺、肾经,酸能收敛,性温而润,既能益气滋肾,又能滋阴生津。两药配伍,既可增强滋补肺肾,止咳定喘的作用,又能益气滋阴。适用于久病喘咳,肺气耗伤,或因气之生化不足,肺气虚弱,宣降失常所致之咳嗽无力及热病气阴两伤、阴虚盗汗和阳虚自汗等。
3、人参配胡桃肉:人参甘温,长于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胡桃肉甘温,善于补益肺肾,纳气定喘。两药配伍,可增强温补肺肾,纳气定喘的作用。适用于肺肾两虚,摄纳无权,咳嗽虚喘等。
4、人参配蛤蚧:人参甘温,归肺经,大补元气,补五脏,尤善补肺气;蛤蚧咸平,归肺、肾经,补肺气,益肺阴,助肾阳,纳气定喘。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肺益肾,纳气定喘的作用。适用于肺肾两虚,肾不纳气的虚喘等。
5、人参配茯苓:人参长于大补元气,益心安神;茯苓善于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两药配伍,可增强补气益心,安神益智的作用。适用于心脾不足所致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食少乏力等。
6、人参配紫苏: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紫苏辛温,发汗解表,行气宽中。两药合用,具有益气解表的功效。适用于体虚外感,咳嗽痰多、气短乏力等。
7、人参配熟地黄:人参长于益气补虚;熟地黄善于补阴养血。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养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两亏诸证。
8、人参配石膏:人参甘温不燥,有补益脾肺,生津止渴的功效;石膏辛甘大寒,具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作用。两药配伍,可增强清热泻火,益气生津的作用。适用于热病气阴两伤之口渴多汗等。
9、人参配诃子: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诃子酸平,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两药配伍,可增强敛肺止咳,健脾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无力,动则气促或久嗽失音;脾虚滑泻,久泻久痢或气虚下陷脱肛等,
10、人参配当归:人参长于大补元气;当归善于补血活血。两药配伍,具有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骤然出血而致的大汗淋漓,气短脉微之危重证及心气不足,心血瘀滞所致的心悸不宁,心前区闷痛,甚或面唇、指甲青紫之胸痹。
11、人参配黄连:人参甘温,长于大补元气;黄连苦寒,善于清热燥湿。两药配伍,用治噤口痢,症见饮食不进或呕不能食,中毒明显者,伴有四肢厥逆,神志模糊,脉细弱等;亦可用于慢性痢疾,慢性肠炎等。
采收加工:栽培参(园参)种5-6年,9-10月采挖,除去茎叶后加工。生晒参:鲜参剪去支根须根,入沸水内微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支、须根加工成白参须。红参:蒸2-3h,烘干或晒干;支、须根加工成红参须。糖参(白参):鲜参经沸水浸烫后,顺扎排针,浸入浓糖汁后,晒干或烘干。野生品(山参)采挖时防止折断支根及须根,保全整个根系,多加工成生晒参或糖参。
炮制方法: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捣碎。
保存方法: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防霉,防蛀。
药材性状:
1、生晒参(园参):主根圆锥形或纺锤形,长3-15cm,直径1-2(-3)cm;上端连接较细的根茎(习称芦头),长2-5.5cm,具碗状茎痕(习称芦碗)4-6个,交互排列,顶端茎痕旁常可见冬芽;下部分出2-4支根及少数细侧根,长8-12cm,支根下部又生多数细长的须根,其表面有时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点)。表面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细横纹,主根横纹常细密断续成环;支根表面有少数横长皮孔。质硬,断面黄白色,皮部多放射状裂隙散有黄棕色小点(树脂道)。气特异而香,味微甜、苦。
2、红参:侧根大多已除去,红棕色,半透明,或土黄色,不透明,角质。
3、生晒山参:主根粗短,多具2支根并呈八字形或圆柱形,长2-10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上部有细密螺旋纹,习称铁线纹。主根顶端根茎细长,约与主根等长或更长,碗状茎痕密集,靠主根的一段根茎较光滑而无茎痕,习称园芦,根茎旁生有下垂的不定根,形似枣核,习称枣核艼。支根上有稀疏细长的须根,长约为参体的2-3倍,有明显的疣状突起。鲜野山参根部表面黄白色。均以支大、质硬、完整者为佳。并以野山参为名贵。
禁忌:实证、热证及湿热内盛正气不虚者禁服。不宜与茶同服。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质,圆柱形或纺锤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黄色。叶为掌状复叶,具长柄;轮生叶的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复叶,2年生者1片五出复叶,3年生者2片五出复叶,以后每年递增1片复叶,最多可达6片复叶;小叶5,偶有7片;小叶柄长1-3cm;小叶片披针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叶较小,长2-4cm,宽1-1.5cm,上部3小叶长4.5-15cm,宽2.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沿叶脉有稀疏细刚毛,下面无毛。伞形花序单一顶生,总花梗长15-25cm,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集成圆球形;花小,直径2-3mm;花萼绿色,5齿裂;花瓣5,淡黄绿色,卵形;雄蕊5,花丝甚短;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合生,上部分离。果实为核果状浆果,扁球形,直径5-9mm,多数,集成头状,成熟时呈鲜红色,种子2颗,乳白色,直径4-5mm,扁平圆卵形,一侧平截。花期5-6月,果期6-9月。
参考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