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

金银花,中药名。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hypoglauca Miq.、山银花L.confuca DC.或毛花柱忍冬L.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主治痈肿疔疮,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
药材名称金银花
中文读音jīn yín huā
花名别名忍冬花、鹭鸳花、银花、双花、二花、金藤花、双苞花
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主治
1、痈肿疔疮:本品甘寒,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
3、热毒血痢:本品甘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
4、尚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所属科属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冬。
分布区域忍冬: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
生长环境忍冬:生于山坡灌丛或疏林中、乱石堆、山足路旁及村庄篱笆边,海拔最高达1500m。
取材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癖、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
2、《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之。”

采收时间夏初花开放前
药理作用本品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及致病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亦有抑制作用;金银花煎剂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本品有一定降低胆固醇作用。其水及酒浸液对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瘤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此外大量口服对实验性胃溃疡有预防作用。对中枢神经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相关配伍
1、金银花配连翘:二者均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金银花气味芳香,既可清风温之热,又可解血中之毒,偏于透上身之热;连翘轻清而浮,善清心而去上焦诸热,散结消肿而治疮,偏于透达全身躯壳之热。二药相须为用,清热解毒之力倍增,既能透热解表,又能清解里热毒邪,还能疏通气血,宣导十二经脉气滞血凝,以达消肿散结止痛之功效。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表里俱热者;四时感冒证属于风热者;疮疡、痈疖,有红肿热痛属于阳证者;风热为患,上炎所致头痛、咽喉肿痛、目赤流泪及风热痒疹等。
2、金银花配黄芪:金银花长于清热解毒;黄芪善于补气、托疮生肌。二者相须为用,共奏解毒消肿、托疮生肌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之人患有痈肿。
3、金银花配大青叶:二者均有清热解毒之功,金银花既可清风温之热,又可解血中之毒;大青叶能泻火凉血,善清营血中之热毒。二者配用,相辅相成,清热解毒作用明显增强。适用于疮疡肿毒之发热及败血症等。

采收加工春末夏初,于晨露干后采摘含苞待放的花蕾或刚开的花朵,及时晒干或低温干燥。
炮制方法
1、金银花:取原药材,拣去残留梗叶及杂质,筛去灰屑。生品用于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2、炒金银花:取净金银花,置热锅内,用文火拌炒,至黄色为度,取出摊开晾凉。炒金银花用于清热解表,和胃止呕。
3、金银花炭:取拣净的金银花,置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火星,炒干,取出晾透。银花炭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保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金银炭散热防复燃。
药材性状
1、忍冬:花蕾呈细棒槌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个,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个,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2、红腺忍冬:长2.5-4.5cm,直径0.8-2mm。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无毛或疏被毛。萼筒无毛,先端5裂,裂片长三角形,被毛。开放者花冠下唇反转,花柱无毛。
3、山银花:长1.6-3.5cm,直径0.5-2mm。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有毛。
4、毛花柱忍冬:长2.5-4cm,直径1-2.5mm。表面淡黄色微带紫色,无毛。花萼裂片短三角形。开放者花冠上唇常不整齐,花柱下部多密被长柔毛。

禁忌金银花与蒲公英同时煎煮其溶液可产生浑浊,故不宜配制复方注射液。
形态特征忍冬:多年生半常绿缠绕及匍匐茎的灌木。小枝细长,中空,藤为褐色至赤褐色。卵形叶子对生,枝叶均密生柔毛和腺毛。夏季开花,苞片叶状,唇形花有淡香,外面有柔毛和腺毛,雄蕊和花柱均伸出花冠,花成对生于叶腋,花色初为白色,渐变为黄色,黄白相映,球形浆果,熟时黑色。幼枝洁红褐色,密被黄褐色、开展的硬直糙毛、腺毛和短柔毛,下部常无毛。叶纸质,卵形至矩圆状卵形,有时卵状披针形,稀圆卵形或倒卵形,极少有1至数个钝缺,长3-5cm,顶端尖或渐尖,少有钝、圆或微凹缺,基部圆或近心形,有糙缘毛,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小枝上部叶通常两面均密被短糙毛,下部叶常平滑无毛而下面多少带青灰色;叶柄长4-8mm,密被短柔毛。总花梗通常单生于小枝上部叶腋,与叶柄等长或稍较短,下方者则长达2-4cm,密被短柔后,并夹杂腺毛;苞片大,叶状,卵形至椭圆形,长达2-3cm,两面均有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小苞片顶端圆形或截形,长约1mm,为萼筒的1\u002F2-4\u002F5,有短糙毛和腺毛;萼筒长约2mm,无毛,萼齿卵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顶端尖而有长毛,外面和边缘都有密毛;花冠白色,有时基部向阳面呈微红,后变黄色,长(2-)3-4.5(-6)cm,唇形,筒稍长于唇瓣,很少近等长,外被多少倒生的开展或半开展糙毛和长腺毛,上唇裂片顶端钝形,下唇带状而反曲;雄蕊和花柱均高出花冠。花蕾呈棒状,上粗下细。外面黄白色或淡绿色,密生短柔毛。花萼细小,黄绿色,先端裂,裂片边缘有毛。开放花朵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以花蕾未开放、色黄白或绿白、无枝叶杂质者为佳。果实圆形,直径6-7mm,熟时蓝黑色,有光泽;种子卵圆形或椭圆形,褐色,长约3mm,中部有1凸起的脊,两侧有浅的横沟纹。花期4-6月(秋季亦常开花),果熟期10-11月。
参考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