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甘草,中药名。为豆科甘草属植物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益气补中,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功效。主治脾虚倦怠,心虚悸动,咳嗽气喘,痈疽喉痹,药食中毒,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等。
药材名称:甘草
中文读音:gān cǎo
花名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
功能:益气补中,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主治:主要用于脾虚倦怠,心虚悸动,咳嗽气喘,痈疽喉痹,药食中毒,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等。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2-6g,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g。
2、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3、凡入补益药中宜炙用,入清泻药中宜生用。
所属科属:豆科甘草属植物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
分布区域:
1、甘草: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
2、光果甘草:本种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区域,北非、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亦有生长,我国新疆亦有分布,且可生于干旱的盐碱性荒地。
3、胀果甘草:分布于甘肃、新疆等地。
生长环境:
1、甘草: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沙质土等地。
2、胀果甘草:生于砂质土中。
药理作用:
1、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粉、甘草甜素或草次酸均可使水钠潴留血压升高,钠、氯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尿中Na\u002FK比值下降等反应,与去氧皮质酮相似。甘草与糖皮质激素有协同作用。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甘草浸膏和甘草合剂具有祛痰镇咳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8β-甘草次酸钠能对抗室性心律失常,甘草总黄酮能减少氯仿诱发的心室纤颤。甘草甜素肌注对高脂血症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甘草次酸盐具有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β-脂蛋白甘油三酯作用。从甘草分离出的3-芳香香豆素衍生物Gu-7,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钠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但在有血浆存在的情况下,其抑制和杀阿米巴原虫的作用有所减弱。甘草多糖对水泡性口炎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牛痘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甘草制剂有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甘草煎剂能明显对抗肠痉挛。甘草流浸膏对肝损害有明显保肝作用。
6、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甘草水煎剂具有镇痛作用。甘草次酸和甘草甜素具有解热、镇静的作用。
7、解毒作用:甘草对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及细菌毒素中毒均有一定解毒作用。
8、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甘草甜素能使一些免疫器官的重量增加,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甘草酸可促进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甘草的粗提物Lx则有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
9、此外,甘草尚有一定的抗氧化、抗利尿、抗肿瘤、提高听觉功能、促进胰液分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相关配伍:
1、甘草配人参:甘草长于益气生津,补脾宁心;人参善于补脾益气,安神益智。两药配伍,可增强补气生津,健脾养心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脾弱的食少乏力,腹泻便溏等。
2、甘草配白芍:甘草甘平;白芍酸寒。两药配伍,取其甘酸化阴,以敛阴养血,使津血足而筋脉得养,达到缓急止痛的目的。适用于气血不和的腹痛、筋脉挛急等。
3、甘草配蒲公英:甘草甘平,长于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蒲公英甘寒,善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两药配伍,可增强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疮痈肿毒,外伤疮口红肿,内服或外洗均有效。
4、甘草配附子:甘草甘平,药性和缓,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之功;附子辛热,纯阳燥烈,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之用。两药合用,具有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的作用。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下后,见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亡阳厥脱证。
5、甘草配生地黄:甘草具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之功;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能。两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适用于心火移热于小肠所致溲赤涩痛等。
6、甘草配阿胶:甘草长于补益心气,益气通脉;阿胶善于补血滋阴,养血止血。两药配伍,共奏益气滋阴,养血复脉之功。适用于心气不足,心动悸,脉结代等。
7、甘草配桑叶:甘草甘润平和,具补益肺气,润肺止咳之用;桑叶甘寒益阴,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之功。两药配伍,可増强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干咳少痰等。
8、甘草配石膏:甘草甘润平和,具补益肺气,润肺止咳之用;石膏辛甘大寒,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之功。两药配伍,可增强凊热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适用于邪热郁肺所致气急喘促,咳嗽痰稠,发热口渴等。
9、甘草配干姜:甘草甘润平和,具补益肺气,润肺止咳之用;干姜辛热燥烈,有温肺散寒,燥湿化痰之功。两药配伍,具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适用于寒邪犯肺,内有伏饮所致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
10、甘草配半夏:甘草甘润平和,具补益肺气,润肺止咳之用;半夏辛温燥散,有燥湿化痰,散结消痞之功。两药配伍,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适用于湿痰犯肺所致咳嗽痰多,色白成块,胸膈满闷,呕恶眩晕,苔腻脉滑等。
11、甘草配金银花: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两药合用,增强了清热解毒,消肿散痈的作用。适用于热毒疮痈。
12、甘草配桔梗: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桔梗具有开宣肺气,宽胸利咽之能。两药合用,具有宣肺利咽的作用。适用于咽痛喉痹。
采收加工:8-9月采挖,除去芦头,茎基,枝叉须根,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
炮制方法:
1、甘草:取取原药材,除去芦头及杂质,大小条分开,浸泡至三四成透时,捞起润软,切厚片,干燥。生甘草常用于泻火解毒。
2、炒甘草:取廿草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取出放凉。
3、蜜甘草(炙甘草):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人甘草片拌匀,闷润片刻,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显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甘草片100kg,用炼蜜25kg。蜜甘草用于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蜜甘草在对抗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方面优于生甘草。
保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蜜甘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材性状:
1、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2、胀果甘草: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禁忌:
1、甘草味甘,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
2、长期大量服用本品,可岀现浮肿、血压升高、钠潴留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故不宜大量服用。
3、各种水肿、肾病、高血压、低血钾,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均宜慎用。
形态特征:
1、甘草: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cm,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cm,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cm;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mm,宽约2mm,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cm,宽0.8-3cm,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mm,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mm,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mm,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mm。花期6-8月,果期7-10月。
2、胀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外皮褐色,被黄色鳞片状腺体,里面淡黄色,有甜味。茎直立,基部带木质,多分枝,高50-150cm。叶长4-20cm;托叶小三角状披针形,褐色,长约1mm,早落;叶柄、叶轴均密被褐色鳞片状腺点,幼时密被短柔毛;小叶3-7(-9)枚,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6cm,宽0.8-3cm,先端锐尖或钝,基部近圆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被黄褐色腺点,沿脉疏被短柔毛,边缘或多或少波状。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疏生的花;总花梗与叶等长或短于叶,花后常延伸,密被鳞片状腺点,幼时密被柔毛;苞片长圆状坡针形,长约3mm,密被腺点及短柔毛;花萼钟状,长5-7mm,密被橙黄色腺点及柔毛,萼齿5,披针形,与萼筒等长,上部2齿在1\u002F2以下连合;花冠紫色或淡紫色,旗瓣长椭圆形,长6-9(-12)mm,宽4-7mm,先端圆,基部具短瓣柄,翼瓣与旗瓣近等大,明显具耳及瓣柄,龙骨瓣稍短,均具瓣柄和耳。荚果椭圆形或长圆形,长8-30mm,宽5-10mm,直或微弯,二种子间胀膨或与侧面不同程度下隔,被褐色的腺点和刺毛状腺体,疏被长柔毛。种子1-4枚,圆形,绿色,径2-3mm。花期5-7月,果期6-10月。
3、光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直径0.5-3cm,根皮褐色,里面黄色,具甜味。茎直立而多分枝,高0.5-1.5m,基部带木质,密被淡黄色鳞片状腺点和白色柔毛,幼时具条棱,有时具短刺毛状腺体。叶长5-14cm;托叶线形,长仅1-2mm,早落;叶柄密被黄褐腺毛及长柔毛;小叶11-17枚,卵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椭圆形,长1.7-4cm,宽0.8-2cm,上面近无毛或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淡黄色鳞片状腺点,沿脉疏被短柔毛,顶端圆或微凹,具短尖,基部近圆形。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密生的花;总花梗短于叶或与叶等长(果后延伸),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及白色长柔毛和绒毛;苞片披针形,膜质,长约2mm;花萼钟状,长5-7mm,疏被淡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萼齿5枚,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上部的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或淡紫色,长9-12mm,旗瓣卵形或长圆形,长10-11mm,顶端微凹,瓣柄长为瓣片长的1\u002F2,翼瓣长8-9mm,龙骨瓣直,长7-8mm;子房无毛。荚果长圆形,扁,长1.7-3.5cm,宽4.5-7mm,微作镰形弯,有时在种子间微缢缩,无毛或疏被毛,有时被或疏或密的刺毛状腺体。种子2-8颗,暗绿色,光滑,肾形,直径约2mm。花期5-6月,果期7-9月。
参考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