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栀子,中药名。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栀子C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药材名称栀子
中文读音zhī zǐ
花名别名木丹、鲜支、越桃、支子、山栀子、枝子
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
1、热病心烦:本品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
2、湿热黄疸:本品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
3、血淋涩痛:本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
4、血热吐衄:本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5、目赤肿痛:本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6、火毒疮疡:本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所属科属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栀子。
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0-1500m处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
取材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2、《本草正》:“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黄疸,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秽,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

采收时间9-11月果实成熟显红黄色时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栀子能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减轻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栀子及所含环烯醚萜苷等成分均有利胆、退黄作用。栀子及其几种提取物有明显的利胰、利胆及降胰酶效应。栀子有提高胰腺炎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肝脏和胃肠系统的功能以及减轻胰腺炎等药理作用。栀子水提取物及京尼平苷口服给药或十二指肠给药,对动物均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栀子提取物具有降低心肌收缩力、降血压作用,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栀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栀子水浸液在体外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具有杀死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成虫的作用。
4、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栀子醇提取物具有镇静作用,无镇痛作用。
5、此外,栀子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作用。

相关配伍
1、栀子配茵陈:栀子善泻火除烦、泄热利湿;茵陈长于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二药配用,以茵陈为主,栀子为辅,茵陈得栀子之佐,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作用倍增,从而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为治疗湿热黄疸必不可少之药对,适用于湿热黄疸。
2、栀子配黄芩:栀子善清三焦火热、祛湿解毒;黄芩偏清泻上、中二焦之火热,尤善清肺中伏火,且能燥湿。二药配用,黄芩得栀子之助清肺中伏火之力增强,合而用之,能清三焦、泻肺热。适用于肺热所致的发热烦渴、咳嗽痰黄等,湿热黄疸,肝经郁热所致的月经过多、经期提前、胎动不安等。
3、栀子配连翘:栀子苦寒清降,性缓下行,能清心肺三焦之火而利小便,还能凉血止血;连翘轻清而浮,长于清心泻火,解散上焦之热,且能宣畅气血,以散血积气聚。二药相须为用,共奏清心除烦、凉血解毒之功。适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之高热神昏等,心经有热之口舌生疮、尿赤短涩,湿热黄疸而见发热者。
4、栀子配牡丹皮:栀子为气中之血药,善清气分之郁火;牡丹皮为血中之气药,善泻血中之伏火。二药配用,一走气分,一走血分,能气血同治,具有较好的清泻肝经之热的作用。适用于肝郁火旺之发热、头痛目赤,及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也可用于肝经有热、肝郁不舒之月经不调等。

采收加工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稍烫,取出,干燥。
炮制方法
1、栀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或取原药材,去杂质,研碎,过筛,去皮壳取仁或去仁取皮壳用。全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栀子仁善去内热。栀子皮善去肌表热。
2、炒栀子:取栀子碎块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炒制可缓和药性。
3、炒栀子仁:取栀子仁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为度。
4、焦栀子:取栀子碎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放凉。焦栀子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尿血崩漏。
5、焦栀子仁:取栀子仁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焦橙色,取出放凉。
6、栀子炭:取栀子碎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栀子炭用于收敛止血。
7、姜栀子:取栀子碎块加姜汁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栀子10kg,用鲜生姜10kg,或干姜3kg。姜制可加强除烦止呕之功。
8、盐栀子:取净栀子,用武火加热,炒至内心半透,喷洒定量盐水,炒至黑褐色,取出放凉。每栀子100kg,用食盐3kg。

保存方法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性状果实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禁忌本品苦寒伤胃,阴血亏虚,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形态特征灌木,高0.3-3m;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对生,或为3枚轮生,革质,稀为纸质,叶形多样,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25cm,宽1.5-8cm,顶端渐尖、骤然长渐尖或短尖而钝,基部楔形或短尖,两面常无毛,上面亮绿,下面色较暗;侧脉8-15对,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叶柄长0.2-1cm;托叶膜质。花芳香,通常单朵生于枝顶,花梗长3-5mm;萼管倒圆锥形或卵形,长8-25mm,有纵棱,萼檐管形,膨大,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mm,宽1-4mm,结果时增长,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狭圆筒形,长3-5cm,宽4-6mm,顶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广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cm,宽0.6-2.8cm;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2.2cm,伸出;花柱粗厚,长约4.5cm,柱头纺锤形,伸出,长1-1.5cm,宽3-7mm,子房直径约3mm,黄色,平滑。果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7cm,直径1.2-2cm,有翅状纵棱5-9条,顶部的宿存萼片长达4cm,宽达6mm;种子多数,扁,近圆形而稍有棱角,长约3.5mm,宽约3mm。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参考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