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

生地黄,中药名。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主治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药材名称生地黄
中文读音shēng dì huáng
花名别名怀庆地黄
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
1、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本品苦寒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又因其性甘寒质润,能清热生津止渴。
2、阴虚内热,骨蒸劳热者:品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
3、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本品甘寒质润,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所属科属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
分布区域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它原产于中国北京、天津、河南、河北、辽宁、山东、浙江、江苏、安徽、山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分布。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50-1100m之砂质壤土、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
取材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2、《本经逢原》:“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采收时间秋季
药理作用本品水提液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其流浸膏有强心、利尿作用。其乙醇提取物有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地黄有对抗连续服用地塞米松后血浆皮质酮浓度的下降,并能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的作用,具有促进机体淋巴母细胞的转化、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特别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明显。
相关配伍
1、生地黄配牡丹皮:生地黄甘寒质润以养阴润燥,入心肝血分能清营凉血,以泄邪热,其重在滋阴,使阴生则易于退热;牡丹皮功善凉血祛瘀,具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的特点,其善于透散,使热退则利于阴复。二药相须为用,凉血兼能散瘀,清热又可宁络,相互协同,疗效倍增。适用于阴虚血热之吐血、衄血,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
2、生地黄配熟地黄:二者同为一物,因加工炮制方法不同,其性有寒热之别,功效也有所偏重。生地黄甘寒,性润多汁,重在清热凉血生津;熟地黄甘温,气味俱厚,重在养血填精,补益肝肾。二药相须为用,既能滋肾阴养精血,又能凉血止血,从而使治疗范围扩大。适用于妇人产后津伤血亏之口渴、失眠、大便秘结,肝肾不足、精亏血少而兼血热之月经过多、崩漏、心悸失眠、眩晕,热病伤阴及老年性便秘等。
3、生地黄配玄参:二者均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但生地黄偏于凉血止血,玄参长于凉血解毒。二药相须为用,使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力倍增,既可用于血热实证,又可用于阴虚证。适用于热入血分之吐血、衄血、发热谵语,热病阴伤之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虚火上炎之咽喉肿痛,也可用于消渴证。
4、生地黄配乌梅: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乌梅酸涩性平,能敛虚火、生津液。二药配用,酸甘化阴,有较强的养阴生津之功;且一清一敛,清其内热,敛其虚火,使敛而不留邪,标本兼顾,养阴、清热并举。适用于阴虚内热之口渴多饮、烦热,温病后期之阴伤津耗或暑热伤阴之口渴、烦热等。
5、生地黄配旱莲草:生地黄能清热凉血止血,滋阴补肾生津;旱莲草能滋阴泻热,凉血止血。二药相须为用,相辅相成,清热凉血止血作用增强,且有较好的滋阴补肾作用。适用于肺痨咳血及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缓缓烘焙至八成干。
炮制方法
1、生地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生地炭:取净生地黄片,照炒炭法(附录I),炒至发泡鼓起。

保存方法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材性状呈不规则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长6-12cm,真径3-6cm,有的细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表面灰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韧,断面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微有光泽,具粘性。气微,味微甜。
禁忌
1、生地黄质地滋腻,柔润,味甘而厚,擅补阴血,但有伤脾阳阻碍胃气的不良反应,故脾胃气虚,或脾阳不足,受纳运化之力不足,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少食便溏,或腹满泄泻,舌质淡,苔白多津,脉细无力等症者当忌用鲜地黄、生地黄,以免伤阳困脾。
2、生地黄养血滋阴,属性阴,湿邪也属阴,两阴相加,多生寒湿阻滞,且中焦脾土,与湿同气相求,最易致滞,故不可使用本品。临床表现为脘腹胸胁胀满痞塞,嗳气不畅,矢气不通,食欲不振,口渴少饮,舌苔厚腻等症者应忌用。
3、湿停成饮,饮聚成痰,痰饮与湿浊同源,皆因肺、脾、肾三脏阳虚所致。生地黄阴柔伤阳,有生痰积饮之弊,故痰饮滞膈,呕吐清水,气短胸闷,胁肋胀满,肢体肿痛,肥胖,咳逆倚息,肠间辘辘有声等症者,应慎用。《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形态特征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10-30cm,全体密被白色长腺毛,根肉质。叶基生成丛,倒卵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成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皱缩,下面略带紫色。花茎由叶丛抽出,花序总状;萼5浅裂;茎紫红色。也多基生,莲座状,卵形至长椭圆形,边缘锯齿。总状花序顶生,花萼筒状,萼齿5枚,花冠紫红色,长约4cm,2唇形,裂片5枚,两面被毛,花期4-5月,果期7-8月。蒴果卵形至长卵形,种子细小。
参考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