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医院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目前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在5月7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举行的上海市卫生系统知识产权宣传周培训讲座上,上海市卫计委科教处领导及沪上资深知识产权律师做了精彩的报告。
“大家知道吗?金嗓子喉片是上海一位儿科专家研发的,还有王正明院士的人工耳蜗、葛均波院士的心血管国产药物涂膜支架、以及不少护理人员发明的器械……”会上科教处副调研员周蓉展示了许多沪上医务人员的发明。
据介绍,目前我国专利申请量已居世界第二,然而有效专利,即有价值、实用的专利并不多,但相比起来上海卫生系统的有效专利比例则高得多;因为这些发明多是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职务发明,源于临床用于临床,实用价值极高。
但目前卫生系统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应把SCI论文写在病人的健康上。” 上海卫生计生委科教处处长张勘研究员表示,目前科研存在明显的“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论文一大堆,其中也有不少部分是垃圾论文,或者没有申请专利保护,并有效地转化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据介绍,目前国内医生的一些优质论文都首选发表在国外的SCI期刊上,但在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说,专利必须在论文发表前申请,一旦论文发表后就成了公知技术,从而失去了申报专利的权利。
因此专家建议,医务工作者在发表可申请专利的论文之前应该首先申请专利,由于发明专利申请所需时间较长,也可先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
作为“转化医学”的极力倡导者,张勘处长指出,生命科技应该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牵引,以项目为支撑,并倡导B2B的从实验室到临床“双向转化模式”。
张勘表示,知识产权只知道保护不知道转化是不行的,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科是基础和平台,人才是根本和关键,项目是载体和抓手,成果是标志和品牌;因此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转化平台就显得非常必要。
据介绍,目前有些医务人员很有价值的专利发明由于没有时间、资金等原因,未能很好地应用。沪上一名医务人员的专利发明就因为仿冒众多、无力打假且危害患者,不得已低价转让。
因此张勘呼吁不应排斥商业,应该和企业家资本家合作,快速把医务人员的专利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迅速应用到临床中去,让患者早日受益。据其介绍,上海市卫生系统在医学情报研究所已创建了医药卫生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加大了对转化医学的项目研发投入,来促进转化医学研发水平提升及先进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据了解,上海市在鼓励卫生加强系统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给予专利研发者一定的奖金鼓励,以青浦区中心医院为例,除了上海市奖励的3000元/项目外,还另配套奖励20000元/项目。
上海市还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了该市综合医院管理评估体系,上海市卫生局2008年开展的医院管理年工作就首次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上海市综合医院管理评估标准》(2007版)单项评估分值达5分。
此外,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还开展了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评估工作,对于入选试点、示范的医院可获得每年40万、60万的奖励。目前上海市已评出的20家试点、示范单位中,卫生系统就有3家单位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