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酒”普遍存塑化剂问题
专家称杜绝相关产品流通暂无可能
成都糖酒会刚刚落幕,白酒质量安全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著名白酒评委张志刚日前向记者透露,截至目前年份在两年以上的白酒,无论品牌,凡是送检的几乎都存在塑化剂问题。
传导过程产生白酒塑化剂
2012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的检测结果,其中D BP(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俗称塑化剂)最高检出值为1.04m g/kg,超出标准2.6倍。
对此,中国酒业协会发表声明称,我国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限定标准正在研究之中,目前只有容器、包装方面有塑化剂标准,因此不存在白酒本身塑化剂“超标”一说。而且,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品中,塑化剂含量远远低于国外相关食品标准中对塑化剂含量指标的规定。
但是,在很多消费者看来,这种辩解毫无责任,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指出,拿标准“说事”有为酒企开脱之嫌,白酒本来就是中国的民族饮品,国际上对白酒塑化剂含量根本就没有具体标准,更谈不上“低于”国际标准。
我国著名白酒评委张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白酒中塑化剂的产生主要是在传导过程中,白酒在生产时使用大量塑料软管、塑料桶,由于塑料软管、塑料桶与白酒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塑化剂溶出,另外,也不排除有的白酒酿造使用的原料酒、添加的香精香料可能含有塑化剂,进而引入到白酒最终产品中。
据食品安全网站放心365总裁高建明的介绍,作为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塑化剂对动物雌激素具有显著的干扰效应。长期摄入过量塑化剂,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
高建明表示,白酒的包装材料也可能成为塑化剂问题的帮凶,比如塑料内塞,白酒灌装后,在整个贮存、运输、流通环节均有可能与添加塑化剂的内塞“亲密”接触,导致塑化剂的溶出,所以合格白酒出厂后,也有可能在流通环节抽检时发现含有塑化剂。
“年份酒”被测普遍含有塑化剂
张志刚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年份在两年以上的白酒,无论品牌,凡是送检的几乎都存在含有塑化剂的问题。
张志刚表示,这是因为酒鬼酒被曝出塑化剂事件是在一年半以前,引起各方重视之后,各酒企才开始严格生产和流通监管,甚至淘汰原有含塑料软管和塑料桶的设备,但是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白酒产品往往都是在两三年以前生产的,这是由于白酒这种产品的特殊性——生产后一般要储存一段时间后才面向市场,因此可以说,现在市面上流通的白酒,无论品牌,几乎都有塑化剂问题。
而且,当时大部分地区白酒出厂检验项目中不包括塑化剂的检测,所以这些产品都是直接流入了市场,消费者一般也无法判定塑化剂的存在。
据有关专家介绍,自从酒鬼酒塑化剂事件曝出后,很多酒企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全面“禁塑”,并已取得一定成果。如原材料环节,原来有些厂家使用的是塑料编织袋运输高粱小麦,现在改为麻包带,并在除杂环节避免塑料物质进入;在制酒生产环节,将蒸馏接酒管道、接酒桶、瓢盆容器全面更换为不锈钢材质;在存储勾兑环节,输酒管道更换为不锈钢软管,储酒陶坛的封口都加了皮纸,并且将封口薄膜全部更换为不含塑化剂的材质等。
对此,张志刚表示,即便现在很多酒企全面升级设备和监管措施,但已进入流通环节的产品确实存在塑化剂问题,因为这些产品几乎都是酒企“升级”前出产的“酒企也很难办,过去的产品会被人质疑有塑化剂问题,如果将这些正流通的产品换为新生产的产品,又会被质疑年份不够,可谓是两头为难。酒企仍需要时间来渡过这个特殊时期,目前要想一下子祛除所有隐患是不可能的。”
“国标”千呼万唤难出台
虽然此前引发广泛关注,但中国酒业协会所称的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的“国标”确实到目前为止仍未出台。中国酒业协会之前曾建议卫生部门进行白酒塑化剂残留量安全风险评估,待评估后,制定出白酒产品塑化剂安全标准。
去年年底,国家食药监局发布通知,要求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的风险评估结果,加强对白酒产品中塑化剂的抽样检验,发现白酒中塑化剂高于风险评估值的,立即责令企业停产整顿。该通知并未明确给出卫生计生委通报的塑化剂风险评估值的具体数值。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若一个行业无标准可循,那么企业产品的合格性无法确定,消费者的信心也就无从谈起。当前确实面临着全球尚无塑化剂限量标准可参考的问题,但是国内相关部门可以在研究基础之上根据国人体质制定出符合自身的塑化剂标准。此外,政府部门如标准制定部门、质检部门的公信力也有待恢复,否则标准和检测结果不被消费者认可,白酒行业的塑化剂问题也就不能得到良好解决。同时,政府也可规范和促进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使其为国内食品安全筑起另一道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