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 prochazka 教授最近因为“出名”而烦恼不已。
“我曾经试过在网上搜索我自己的名字,简直不相信,居然有那么多条结果。其中大部分是中国的网站,而且还有我的照片,看起来我真是忙得要命。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我都没听说过。” Tony prochazka对时代周报记者抱怨道。
作为来自澳大利亚的整形医生,Tony prochazka教授在国内整形医院的宣传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然而记者在与他取得联系后发现,尽管他曾受邀到国内某些私人整形医院短期坐诊。通常一个周末他可以接待好几位病人,但却没有实施一例手术。不但如此,几乎没有一家医院再次叫他回来为之前做过咨询的病人做手术。
事实上,Tony prochazka的遭遇并不是个案。打着外籍医生幌子进行虚假宣传已经成为国内一些医院的惯常手段。记者发现,多位外籍专家都同时在中国的多个城市的多个医院担任外籍院长,专家顾问成员组、主任、驻地代表等花样繁多的职务,除了医院名不同,其他名号完全相同。而这些外籍专家的照片同时也被用作男性健康专家、牙科医生、皮肤科医生等。
目前,中国的整容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整形美容人数达到537万左右,产值超过3000亿元,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并保持40%以上的增长态势。
但在蓬勃的市场背后,记者调查发现,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整容行业乱象频发,无论医生、广告,还是打折活动,都可以成为整形医院欺骗消费者的噱头。
“这个行业的欺诈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长期发展下去,整个行业都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一位不愿具名的整容医院院长对时代周报记者痛心疾首地说道。
外籍专家中国变脸
Tony prochazka确信自己被利用了,这也是他不再愿意在中国行医的重要原因。
作为澳大利亚的整形医生,Tony prochazka对发展迅速的中国市场抱有期待。2009年,在取得了“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之后,他曾经到中国的5家民营医院短期坐诊。
但他很快发现这些医院并不是真的安排他在中国做很多手术,只是利用他的名义吸引客人,再找国内医生代做手术。
“我希望可以增加影响力,更好地在中国立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被利用了。由于医院不道德,我担心此类事情会惹麻烦,影响我的声誉,所以我刹住了。” Tony prochazka对记者表达着无奈,“中国的整形医院的声誉是来自广告,这样就有很大的可操纵性。”
实际上,打着外籍医生幌子进行虚假宣传的并非个案。
“这些专家确实是世界顶级的专家,单是国际研讨会就已经应接不暇,不可能奔波于中国不同城市的民营整形机构。如果他们真来中国坐诊,一定会引起美容界的高度关注并且大举进行宣传报道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很多消费者冲着整形机构的宣传广告去整形,很容易受到蒙蔽。消费者需要学会辨别医生、医院的资质,不能只看整形机构怎么宣传。”业内人士称。
时代周报记者搜索发现,宣称是世界顶级、亚洲最大最好、中国第一的整形医院比比皆是。而记者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作为整形医生,必须具有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和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书,三证齐全。医生必须在当地卫生局和所在医院注册后行医才算合法。消费者可以通过卫生局网站查询。
据了解,国外还有硬性规定,医生要将资质悬挂出来。但在我国,无论公立、私立医院都没有这么做。
对于很多整形医生大多自称某某整形协会会员,行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国际性的整形学会有国际整形美容外科协会(ISAPS)、国际整形美容外科联盟(IPRAS)等。而国内比较权威的整形协会是:“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
“有一些医疗机构自己成立的假协会、学会和中心,其实就是在香港注册的‘皮包协会’。而正规的协会都有规范网站,在民政部有备案,可以查阅。”
为了吸引消费者,很多私营整形机构打出外国专家的金字招牌。欧美十大整形专家、韩国某明星御用整形师、前韩国某院长亲临广州手术等。
据业内人士介绍,外国专家到中国,一是学术交流或者技术演示,这是不能做手术的。或者在卫生部门注册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才能合法行医。
“从我们和韩国医生交流所得,学术方面我们是各有所长的。在许多大家都涉及的领域中,中韩的水平非常相近,甚至有一些方面我们会超过他们,但不可否认他们在一些技术层面做得比我们更精细一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余力教授认为。
实际上,行业内多位专家均表示,从美容外科的水准来看,国内有丰富经验和技术水准的医生和世界水平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