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湖北省潜江市开始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信息一体化平台,上至市级医院的医生,下至村卫生室的村医,联上网就能方便地查阅就诊患者的健康档案。该市要求,接诊医生在日常诊疗服务过程中,须同步检索健康档案的完成情况,对需新建、更新或需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患者,采取跟进措施。
“我们经过测算了解到,如果依托信息系统,通过自然就医的方式建档,绝大部分人群只要每年就医1次,就可为其建立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3年左右就可为90%以上的人群建立真实、完整、可连续使用的电子健康档案。”潜江市卫生局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科科长赵菊说,医卫结合同时解决了健康档案内容人工采集困难、档案记录不全、更新不及时、信息不真实等问题。
《健康报》对此评论:潜江市的做法是一种创新,是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成果发挥作用的很好例证。利用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之间看不见的壁垒,将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使用甚至考核串联成一个整体,整体盘活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使居民的健康档案真正“活”了起来,提高了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也实现了推进基层医改的初衷。
信息化建设看上去似乎与深化医改有些距离,其实恰恰相反。新一轮医改开始之初,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就被作为“四梁八柱”之一,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在潜江市做法的基础上不妨再生发开去,信息化建设盘活居民健康档案,产生海量医药卫生信息数据,疾控系统据此展开慢性病流行趋势研究,行业监管部门据此进行基层合理用药点评和考核,根据疾病谱、社区诊断规划临床专科发展,出台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调整医保报销和支付政策……利用信息化建设提供的便利和高效,统筹卫生计生整体资源,我们还可以在更加广泛的领域更有作为。
深化医改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就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重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就像是铺就四通八达的路网,路铺好了就要主动跑车,齐心协力才能一派繁荣。潜江市的实践展示了互联网思维在医改中的作用,提醒更多管理者、探路者从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上,注意医疗卫生各个领域和系统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开发利用。我们期待着更多“金点子”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