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科研动态

同济医院破译宫颈癌新基因密码

2013-12-17 08:57 来源:三九健康网 

导致宫颈癌的祸首是HPV(人乳头瘤病毒),为什么有人感染HPV不会患癌,有人却会发展成宫颈癌?这说明遗传特征在癌症发病过程中作用重大。找到染色体上这些位点,就知道哪些人是易感高危人群。

昨日,同济医院召开发布会,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济医院妇产科马丁教授带领团队历时三年,首次在汉族人群中发现两个宫颈癌遗传易感变异位点,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上,论文影响因子高达35.8,在全球宫颈疾病研究领域引起不小的轰动。

同济医院研究宫颈癌获突破

发现两个新的遗传易感变异位点

马丁教授介绍,我国每年报告13.2万妇女患上宫颈癌,5.3万人死于该病,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报告数。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超过99%的病例均检测到HPV病毒感染。然而,临床研究发现,超过70%的女性一生中有过一次以上的一过性HPV感染,但只有极少数导致宫颈癌。

如果说发现HPV感染是找到宫颈癌致病的外因,那么遗传基因就是内因。但在全球范围内,研究人员对宫颈癌发病的遗传易感性基因仍知之甚少,也没有中国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相关研究数据。

过去3年多时间里,马丁带领的研究团队,检测了浙江、上海、江苏、广东、北京、湖南等地数十家医疗机构收集的16484个样本,开展大规模研究论证,共发现11个宫颈癌遗传易感变异位点,其中两个全新的位点是此前没有被发现过的,分别位于4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上。

新成果将改变宫颈癌预防方式

转化为临床检测手段需5-10年

马丁说,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宫颈癌预防性疫苗被批准用于临床,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展国家免费全民接种的方案。我国内地尚未批准宫颈癌疫苗上市,但遗传易感变异位点的发现,未来建立起基因检测模型,可用于宫颈癌发病风险预测,圈定高危人群后,将来的疫苗注射策略可从“全体适龄人群”缩小为“高危易感人群”。

马丁认为,宫颈癌疫苗目前的适用人群是“未感染HPV”的人群,很多国家采取对18岁以下青少年免费接种方案。

我国按照5亿适龄人群计算,全民接种费用将高达4万亿元,而有了基因诊断后,只有筛查出的10%左右高危人群才有必要接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接种浪费。该研究将改变宫颈癌预防方式,并有助于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疫苗防治方案。该成果还对早期临床诊断、个体化治疗、新药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但该研究转化成为临床可用的检测手段,还需要5-10年的研发周期。

感染HPV并不等于患宫颈癌

未来基因检测锁定高危人群

据介绍,我国宫颈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比10年前年轻了5-10岁,同济医院接诊的最小患者仅19岁。目前筛查宫颈癌,主要是细胞学检查和HPV感染检测,很多女性查出感染HPV后,往往陷入恐惧,将HPV感染与患宫颈癌划等号。

马丁教授说,大多数女性感染HPV,就像宫颈患了一次“感冒”。即使是高危型HPV感染者,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转化为宫颈癌,只有少数最终会发展成癌。

因此,发现我国女性宫颈癌的基因密码,未来在娘胎里就能接受基因检测,获悉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是否需要接种疫苗,才能避免或少做这类无用功。

链接

目前,内地很多女性赴港打宫颈癌疫苗,专家认为这种做法也有些盲目。

马丁教授说,因为没有感染HPV病毒的人接种宫颈癌疫苗,才能起到预防作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能获得HPV疫苗保护的人群年龄为9-26岁,而最适宜接种的年龄为11-12岁,因此国际上一般将适用年龄限定在18岁以下、没有性生活的青少年。男孩子也可以打宫颈癌疫苗,因为可以预防由HPV病毒引发的尖锐湿疣等。

马丁教授介绍,因为HPV病毒主要经过性传播,有性生活的人80%感染过HPV,感染了HPV病毒的人再打疫苗就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