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目前防艾形势,最应注意的是“艾滋学生”、“艾滋老人”的增加趋势,其传播感染大多经由多性伴、男同性接触,需要引起正视。
艾滋学生数量增长快
艾滋老人80%多性伴
问:作为长期艾滋病防治领域专家,当前您最关注哪些人群?
答:连续几年的情况表明,目前最应该关注、正视的人群是青少年、老人的感染增加,也就是人们形象地说的“艾滋学生”“艾滋老人”。
据原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卫组织联合发布的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的报告,2006年至2011年9月,每年新检测发现的HIV感染者、患者中,职业报告为“学生”的,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0.96%升至2011年的1.64%。
报告还显示,感染的学生,经同性性传播比例从2006年的8%,升至2011年的55.5%,经与异性性传播比例从4%升至19.3%。说明青少年,包括在校大学生,受HIV 感染的威胁越来越大。艾滋病正逐渐向被视为净土的大学校园侵蚀,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事实。
“艾滋老人”是另一逐年增加的人群。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60岁以上男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比例由2.2%扩大为8.9%;60岁以上男性艾滋病人,由5.4%扩大为11%。
广东的情况也显示,老年病例逐年增加,且多性伴情况明显,据个案调查发现,80%有多性伴现象。
我们分析,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状况改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的性活跃年龄在延长,退休之后仍精力旺盛,再加上丧偶或伴侣没性趣等原因,一些老年男性会去寻求性服务。这些老人往往选择比较隐蔽的低档暗娼,且不使用安全套,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很高。
55%大学生不戴安全套
应该拒绝不安全性行为
问:对于“艾滋学生”增加趋势,可以做些什么?
答:要分析增加的原因,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20~24岁年龄组中,学生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20.3%升至2011年的49.0%,深入探究可发现,不安全性行为是最主要原因。
研究者曾做中国大学生与艾滋病相关的性安全研究,发现11.9%的大学生有过3个以上性伴,大学生中的男男同性行为人群(MSM),已成为全国大中城市不可忽视的活跃的MSM人群,甚至有万人大调查表明,7%男性大学生有过男男性行为经历,而且30%的性伴是陌生人,55%未使用安全套,11%有过商业男男性行为。
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却又自控力低的特点,一方面要提高性安全防护意识,提高校园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感知艾滋病威胁的存在,增强大学生应对危险情景、拒绝不安全性行为等能力。
应对艾滋病需脚踏实地
目前最迫切是零歧视
问: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您怎么看?
答:向“零”艾滋迈进,包括零新的HIV感染、零 AIDS相关死亡、零歧视。我认为,当艾滋病患者获得较有效治疗,存活时间会不断延长;新发感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感染HIV的存活人数会越来越多,因此零新感染、零相关死亡都暂时不可能;同时还要面对与慢性病共存的问题,例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因此目前最迫切的是向零歧视迈进。
目前应对艾滋病,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如通过阻断母婴传播、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暴露前抗病毒预防、危险行为干预和健康促进等,加强实施现有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随着医学科技进步,很可能越来越多人“携艾滋生存”,因此,零歧视愈加突显重要性。在防控流行病上,歧视恰恰可造成防控无法进展,它会使得有需要的人群,无法得到充分的预防、检测、治疗、关怀等基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