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医院动态

急诊医生要体力也是万金油 媒体揭秘基层工作艰辛

2012-09-21 09:13 来源:三九健康网 

●“你的辛苦,我懂”:新快记者团全城大体验

新快报记者带你走进考古人员、急诊医生、洁涌员、一线工人、特教老师、派报员的世界

新快报记者(左二)跟随急诊科医生查看病人病情。
新快报记者(左二)跟随急诊科医生查看病人病情。

想考古?先得学会没脾气!

考古挖掘,度时如年

考古都在野外,连绿荫都是奢侈的。掘土时,锄头像乌龟一样寸步前行,范围大了,千百年的宝贝可能就在你的锄头下碎成粉末。如果挖了一整天,只是地层加深,而一无所获,拍拍身上的泥土,明天接着来吧。因为,要考古,第一要务是学会把脾气丢掉,耐住性子。

●场景

从早上7时30分开工,直到氤氲的太阳逐渐毒辣起来,用大锄头探方的陈姐一声大喊:“这里有陶片!”百平方米的考古工地顿时生气十足,也引来村民围观。

“别再挖!”正用手铲划地层线的市考古所研究员朱振兴简单下了个口令,蹿起身来。老朱皱着的眉头,新快报记者能察觉到严肃的紧张。之后才明白,挖掘文物的精细,绝对比得上“排雷”,牵一块则动了全身。

老朱放下手铲,转身大步靠近。

这是半个月来,他们见到的第15个“宝贝”,工人们各个喜上眉梢。老朱依第一块陶片的颜色和所在地层判断,是南汉文物!

记者主动请缨,老朱没有答应,“挖看不到的文物,要特别小心,你呆会儿用手铲刮棱角吧。”颇有经验的陈姐,已经拿着儿童玩具式的小锄头走了过来,记者要先从学徒做起。

每一锄都是按厘米在前进,不能用力垂直向下,只能贴着泥面一点点试探。蹲着操作的陈姐,起身活动了数次。

等陶片范围确定之后,老朱发现,这竟是对“双胞胎”,“这个陶片有耳朵,是个陶罐。这里有个碗底和碗口,是个陶碗。”听着老朱兴奋的声音,大家不约而同鼓起掌来。

记者戴上手套,用手铲依着陶片的周边刮出棱角。艰难的程度不在于刮的辛苦,而是陶片太多,两处碎片不下50个,边刮边抹平,碎泥还不时往眼睛里跑。蹲得久了,站起来,头晕目眩,灰霾天的广州,闷热得喘不过气。

等达到老朱拍照要求,记者以为差不多是午饭时间了,抬起手表一看,竟不过9时30分,一天的工作,才开始四分之一。

记者日记

挥动笨重的锄头,落地却要求穿针般轻巧,每一层泥土都是横跨千百年的史书,放纵不得。用力之余,眼睛还得亮,一闪神,一块青花瓷可能就粉碎在你的“毒手”之下。费力,更费心。原来,考古这活,得下得了田还刺得成绣花。

●基层心声

“一年三分之二时间在野外跑,家里人不支持怎么行?自己不喜欢怎么行?好在,这两点我都有。最头疼的是请不到村民帮忙,考古跟盖房一样,一个人搞不掂的。”

——朱振兴

24小时连轴转专做“琐碎”之事

急诊医生要体力也是万金油

身穿白大褂、挂着听诊器,听到护士一声喊,立马冲上前,对着病人或心肺复苏,或人工呼吸,或用除颤仪电击……这是现实中的急诊科医生吗?非也!昨日,新快报记者体验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住院总值班医生蔡锐彬的一天,没有惊心动魄地手舞“电击”急救,更多的是观察病人、开医嘱、联系床位等“琐碎”之事,但病人的生命就在此得到延续。

●场景

一名80岁的老伯在儿子的陪同下过来看病。儿子描述,老人一早呕血一地,还拉黑便,现在头晕得很。一看检查单,显示怀疑是胃癌。

全脸蜡黄,瘦骨嶙峋,走路都要人搀扶着,老伯确实病得不轻。

“比较严重,先办住院,我这里先给他治疗一下。”蔡锐彬一说完,就在电脑前飞速打起字来,催家属赶紧去交钱拿药给护士开展治疗。紧接着,他又在一张单上写了几行医嘱:查血常规、生化、肝功能、凝血功能、大便常规、胃镜、配血……

记者在一旁看着,心想:电视中常播的急救大场面就要来了吧。上呼吸机,紧急手术……

然而没过一会儿,家属已交完钱回来,护士立马给老伯输液。一个急救过程就暂告一段落。

“这就是急救了吗?”记者问。

“是呀!”医生答。

“怎么没有那种很紧急的场面,例如上呼吸机,立马送去手术室呀?”听到记者的疑问后,蔡锐彬笑了。他解释,其实急救并不都是电视上演的那样,需要用到电击的主要是心脏骤停的病人,而老伯并没有那个指征。但他的血压已低于90毫米汞柱,属于轻度休克,若再不补液,血压会越来越低,可能造成急性肾衰等各脏器的损害。那时,后果就严重了。

经过输液后,阿伯的血压确实上来了,原本黄得发白的脸也有了一点气色。

记者日记

24小时不休息,绝对考验人的体力!不但如此,急诊科就是个“大杂烩”科,来的病人什么类型的都有,如白血病、尿毒症、吃老鼠药、急性心梗等等,所以急诊科医生需样样都懂一些,是个名符其实的万金油。

●基层心声

“社会上对医生的负面评论,我觉得怨不了大众,也怨不了医生。其实医患间的很多矛盾都是因钱而起,如果能让真正需要的人拿到补助,看得起病,矛盾就会减少很多。同时,病人与医生需要更多的换位思考,大家都有大家的不容易。”——蔡锐彬

(责任编辑:陈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