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社会万象

中国剖宫产比例畸高:部分产妇迷信“生辰八字”

2012-07-09 15:46 来源:三九健康网 

上一代人看来顺理成章的自然分娩方式,在我国却被越来越多的女性所放弃。应运而生的剖宫产,似乎更受欢迎。没有漫长的等待,没有母亲的喘息、叫喊、更没有孩子从探出小小的脑袋到小手、小脚,一点点向外挤压的过程。短短十几分钟,一个新的生命就这样诞生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剖宫产率只有5%,而目前我国剖宫产比例远远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5%的警戒线。这种畸形的高比例背后有着多种复杂原因。一线医务人员呼吁,控制剖宫产的比例迫在眉睫。

剖宫产比例——越是大城市越高

在安徽省省立医院产科母婴同室的病房内,记者随机采访了7位新妈妈,其中就有5位是剖宫产。“现在自己生的很少,基本上都是剖的。”第一次当妈妈的吴敏(化名)说。

她的女儿刚刚出生3天,正安静地躺在保育箱内沉睡。“我就划了一刀,一个多小时就生出来了。没怎么受罪,一周后就能出院。听着隔壁产房的顺产的产妇一声又一声叫得那么响,我觉得还是剖的好。”

而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二病区,三天前诞下宝宝的新妈妈李小晶(化名)骄傲地说:“我是顺产的!从中午开始阵痛到晚上10点多孩子出生,都非常顺利。生下宝宝的第二天我就可以下地走动了,现在恢复得很好,很快就能出院了,宝宝也很健康。而在我之前剖宫产的新妈妈们还躺着不能动。”

“我国的剖宫产比例将近50%。这个数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上限的3倍以上。”安徽省省立医院产科副主任陈玲说,“而且越是大城市、越是大医院剖宫产率就越高。”省立医院作为一家省级综合医院,其剖宫产比例一直在6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这家医院医疗力量比较强,接收的大多数是情况不太好的产妇,她们往往有胎位不正、超大儿、产妇血小板偏低等不得不进行剖宫产的情况。

“我们曾对基层医院进行检查,发现他们的剖宫产率也不低。基本都在四成至五成左右。”陈玲说。

剖还是不剖——医生和产妇的拉锯战

近年来,剖宫产的副作用和风险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手术中,产妇面临着麻醉意外、大出血、术后感染等危险。长远来看,产妇子宫内壁损伤、罹患妇科病的几率都比顺产的要高得多。而根据统计,胎儿没有经过产道挤压,出生后肺部的羊水不能完全排除,增加了患肺部疾病的危险,将来的平衡能力、注意力、方位感等认知能力都会比较差,患多动症的几率也比顺产的高。”陈玲介绍,“总而言之,剖宫产应是医生为了抢救难产孕妇的‘最后一招’,纯属‘无奈之举’,而并不是产妇生孩子的‘捷径’。”

但即使这样,许多产妇依然坚定选择剖宫产。据专家分析,导致产妇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近年来新生儿体重偏高。据介绍,我国剖宫产比例最高的在2007年至2010年期间。“几乎六七成的产妇都要剖。除了主动要剖的,还有很多不得不剖的。”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二病区主任陈磊说,“现在产妇的营养过剩,导致新生儿的平均体重偏重。以前都在五六斤左右,现在七八斤重的新生儿很普遍,九斤以上的超大儿也不稀罕。”

“如果胎儿较小,孕妇的宫缩力量就不需要太大,生产时会比较顺利。而九斤以上的超大儿只能选择剖宫产,以免产妇宫缩力量较大造成子宫破裂等危险情况。”陈磊说。

二是畏惧疼痛。这是许多产妇会主动选择剖宫产的重要原因。“生孩子的疼痛是宫缩的痉挛疼,比剖宫时划一刀的锐痛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种疼痛间歇性地持续十几个小时左右,许多产妇都畏惧这种疼痛。”

陈玲说,“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剖宫产手术和麻醉的安全性,不少人觉得剖了既安全又快捷。自然生产万一生不下来还得侧切一刀,或者最终还得选择剖宫产。‘80后’、‘90后’女性陆续进入孕期,他们同老一代产妇不同,多是独生子女,家人娇惯,怕疼,怕身材走样,这也是导致剖宫产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三是迷信某些出生日期。据介绍,有的家属迷信“生辰八字”“黄道吉日”,要求产妇选择在某月某日某时生下小宝宝,或选择国庆节、母亲节等;还有的产妇预产期是9月,为了孩子将来入学的需要,就选择8月做剖宫产手术,让孩子“提前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