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国际脑血管病大会6月30日启动开幕仪式,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在开幕仪式上以《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为题就中国脑卒中防控情况工作做了简要报告。
王陇德引用了2011年8月12日中国心脏大会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数据,明确指出目前中国约有2.3亿人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接近300万。1980年到2008年期间,中国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以每年8.28%增长,1980年以脑卒中各位诊断出院的患者仅1万人,而到2008年则为200.44万人。
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必须重视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在导致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防控的。王陇德院士将这些可以防控的危险因素分成了主要危险因素、一般危险因素、新关注危险因素三大类。其中,主要危险因素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三种;一般危险因素是指患有心房纤维性颤动或有其他的心脏疾病的患者,患有呼吸睡眠暂停的患者,以及生活方式不够健康的人群,如经常吸烟、大量饮酒、缺乏体育运动、膳食中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或油脂,肥胖和存在齿科疾病问题,包括牙龈出血、肿痛、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等;最新被发现的,应该受到关注的危险因素包括两大类,既存在颈动脉狭窄和患有H型高血压的病人。而另外一部分不可控的危险因素则是诸如年龄、性别、直系亲属中有卒中病史或心脏病史的情况。
而国际社会早已充分认识到了脑卒中防治的重要性,自1950年起,美国就开始了脑卒中的人群防治工作,1972-1985年间,美国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35%。同样的工作日本等国家也在做,自加强防治工作后,日本脑卒中死亡率在全国死亡疾病中已下降至第7-8位。然而,过去的40年,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充分做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致使当其他国家卒中死亡率在大幅下降的同时,脑卒中在发展中国家增加了一倍。而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包括:国民的脑卒中防控意识薄弱,居民缺乏健康知识和科普教育,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一些从事心脑血管疾病工作的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认识程度不够;国家没有形成卒中防治体系,总体对卒中的防治工作滞后。
王陇德院士表示,目前中国也已经开展了全面的脑卒中防治工作,并制定了以“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教育先行;学科合作,规范诊治;高危筛查,目标干预”为核心原则的脑卒中防控策略,主要措施包括,建立防控工作体系,通过政府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共同制定十二五慢病规划,成立中国健康促进联盟等民间联合,并组建卒中筛查干预工作网络;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项目,广泛宣传脑卒中防治知识,制定脑卒中防治规范,培养适宜技术人才,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
为了让防治工作更具有方向,我国制定了脑卒中防控工作目标:
1.“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国家级防控网络,各级CDC和300家省市级医院及其联系的社区、乡镇设置筛查干预点。
2.对40岁以上人群初步筛查并建立百万社区卒中高危人群及基地医院高危人群两个前瞻干预队列。
3.“十二五”期末在项目人群中,实现发病率上升降至5%以下,力争出现拐点,死亡率降低10%。
王陇德院士强调,虽然脑卒中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在各行各家的积极关注和支持下,相信我国的脑卒中防治工作能够取得满意成果。
(责任编辑:王辉)
医联网(120link.com)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