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媒体评论

月嫂收入高点凭什么就是“问题”?

2012-04-13 10:10 来源:三九健康网 

龙年出现“天价月嫂”,在北京、上海,她们佣金最高已超过1.5万元。媒体或呼吁政府加强监管,或探讨高价月嫂是否“物有所值”,普遍提出质疑:月嫂这个连单独职业都算不上的家政工作,为何收入能高于一个医学博士?有关专家表示,“天价”月嫂现象主要由当代产妇对婴儿护理常识匮乏,以及月嫂公司夸大月嫂服务的专业性两种因素造成。(4月10日《新京报》)

媒体聚焦“天价月嫂”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央视也曾有过专题报道,关注的视角通常只有一个:月嫂价格太贵,没道理没理由,于是鄙视之挞伐之,更有甚者竟然呼吁政府干预。而此类质疑的一个潜台词则是:月嫂不就是一个家政服务员嘛,说好听点是月嫂,说不好听就是佣人,是绝对的体力劳动者,凭什么拿那么高的工资?我很困惑,媒体在做类似报道和质疑的时候,是否注意到自身对月嫂从业者严重的歧视?“人人生而平等”与“劳动不分贵贱”的普世道理,在此处难道不再适用了吗?

“月嫂这个连单独职业都算不上的家政工作,为何收入能高于一个医学博士?”——这种赤裸裸歧视的媒体对比,让我感到十分反感。一来,我不知道有多少拥有真才实学的医学博士,会将最高1.5万元的月嫂工资视为“高薪”;二来,如果所谓博士本身并不能与真才实学对应,而只是一顶代表多读了几年书的帽子,凭什么大家都靠本事吃饭,月嫂就一定要比博士收入低很多才合理?要知道,博士的工作相对都是比较轻松的,而月嫂几乎是一个24小时不能真正休息的工作。

说实话,月嫂的工作绝对不好干,现在的小宝贝都太金贵了,家长们不仅非常挑剔甚至蛮横无理,稍微长个湿疹什么的都可能成为月嫂的“罪证”,生个病发个烧什么的那更是不得了了。再者,月嫂要照顾的是不能区分白天黑夜的新生儿,因此全天都是工作时间,睡眠往往严重不足,即便被指“没有技术含量”,但绝对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更何况,要真正成为一个被家长认可的合格月嫂,同样也有颇高技术含量——只不过,我们对“技术”的理解同样有不平等的偏见。

月嫂之所以收入相对较高,我认为核心的原因是在需求很大,进入生育高峰期的80后年轻妈妈们,很少能一个人照顾孩子,外来妈妈又普遍面临着长辈不在身边、自己也不愿回老家坐月子的问题,因此外来人口越多的大城市,月嫂的需求量自然越大。此外,多为独生子女的小宝贝们,无一例外被年轻父母视作最为宝贵的掌上明珠,因此愿意花更多的钱在他们的身上。事实上,婴幼儿吃喝玩学等方方面面无不是异常庞大的产业,而且利润率普遍很高,月嫂充其量只是其中最为微小的一部分,她们不可能吃到大奶酪,付出的却是最多的之一。

应该看到,从事月嫂工作的大多是最为基层的劳动者,长期处在收入链最底层,因此收入稍有提高,即被视为“问题”;可是,我们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最重要的一环难道不就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吗?退一万步说,即便我们宁愿无视“让劳动更值钱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好事”,也没有理由呼吁政府部门干预。月嫂行业既不存在垄断,更不存在游资炒作推高,月嫂收入较高完全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市场行为。根据“库兹涅茨曲线”,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有专家据此认为,我国收入差距缩小拐点可能已经来临。没准儿,月嫂收入提高暗示的正是这一趋势。

(责任编辑:廖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