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药界动态

新一轮基药采购价均降30%

2012-02-27 13:34 来源:三九健康网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目前,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作为公共产品初步向全民提供,全国95%的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全国95%的城乡居民有了基本医疗保障,居民不再“大病扛、小病拖”

故事:2011年8月,吉林省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农民郑树学的孙女,在省一所三甲医院做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新农合报销后再加上农村儿童大病保障,约4万元的手术费郑树学只承担了10%,大大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全体城乡居民,截至2011年底,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医保”的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比预定目标增加3000多万,参加率达到了95%左右,超过计划5个百分点。近800万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障,这些人群看病就医缺少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年人均补助标准大幅提高,达到200元。同时,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基本实现全覆盖。

大病是一个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医改加大对大病的救助力度,2011年筹集资金188亿元。救助对象从低保家庭、五保户逐步覆盖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

我国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迈出关键性步伐。

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采购价格下降30%,群众用药负担下降

故事:2011年11月,65岁的赵贵荣大娘在黑龙江东宁县三岔口朝鲜族镇中心医院住院治疗血栓,平均每天要点两瓶“血栓通”。她说,过去两瓶“血栓通”要100多元钱,报得也少。如今血栓通一瓶才二三十元钱,再加上新农合报销额度高,不再害怕看病了。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长期以来,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民看病成本较高,其中很大一部分花在药费上。为此,我国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

2011年7月底,我国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目前,上海、重庆、云南等7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本药物制度已经率先覆盖到村。按照新采购办法,各地陆续开展了基本药物新一轮采购,价格比上一轮采购价平均下降了30%。群众用药负担下降,基层医务人员用药行为逐步得到规范。

药品价格下降、医保报销额度升高,这“一降一升”让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尤其是群众在基层就医时,更能感受到改革的好处。

基本药物的零差率销售,引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通过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由过去以药品加成为主转变为由经常性财政补助、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一般诊疗费收入构成。目前,各地的综合改革基本完成。

抽样调查数据表明,综合改革实行绩效工资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月工资增加了600元左右。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健全,居民实现就近看病

故事:2011年12月,65岁的重庆居民李薛渊说:“以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条件很差,生病只好往大医院跑。如今,这里的环境好多了,设施也齐全,看病再也不用往大医院跑了。”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少人问津。为了让百姓就近看病,新医改着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建设。

到2011年,中央支持建设的2233所县级医院(其中县级中医院158所)、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已基本建成。目前已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乡乡都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

在城市里,中央投入41.5亿元,支持了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建设项目完工率超过75%。

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逐步实现全国5万多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适量的全科医生。同时,采取多种举措吸引人才下基层。2011年,各地安排1.5万多名基层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分别开展在岗培训67.4万人次、51.8万人次、119.8万人次。

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去年1—9月份,城乡居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同比增加了3.1亿人次,增幅为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