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连续10年保持了高速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人工成本低廉,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都先后在中国设立工厂。中国已俨然成为世界工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医药及化妆品的原料及中间体的生产国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除了为数不小的工厂以外,原料的种类以及生产能力每年有增加的趋势。
针对如此变化,日本一些维生素厂家纷纷停止国内的生产,以前在国外采购原料在日本完成精制步骤的产品,也转而直接委托中国工厂完成全部的生产,日本国内工厂完成生产的原料品种及数量则呈现减少的趋势。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等新兴国家生产的原料质量的提升,以及日本国内生产的原料价格无法与之抗衡。
和中国有着相同发展速度的印度相比,无论从高速公路及新干线等交通配套,还是和日本之间的交通便利性、文化及人种的类似性等方面来考察,日本在医药原料领域和中国的关系应该说比印度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只是,印度因为官方语言就是英语,所以在应对欧美GMP等相关法规方面会更迅速,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
根据以上的考察,日本采用中国等国家生产的原料是大势所趋,所以,如何持续性地确保产品质量、导入质量管理的理念是尤为重要的课题。这一次,我也是本着这样的观点进行深入考察,尽管大部分内容是针对医药原料进行阐述,但是我认为化妆品原料等的基本思路还是相通的,如果有业内人士也能从中得到启发的话,我将不甚荣幸。目前在化妆品领域还没有向仿制药那样广泛使用中国的原料,但我预测化妆品原料今后也会有相同的发展模式,日本东部大地震是促成这种趋势的一大主因。
2005年修订药事法的推动力
日本医药企业为了对原料供应商进行审计以及考察,开始走出国门并走近国外的原料工厂,这一点和2005年修订的药事法的实施是有密切联系的。
日本以前也在医药和化妆品上使用国外的原料,但规模相对较小。自从药事法修订之后,日本医药企业的业态做了重大的调整,被分为制造销售业和制造业。作为拥有药品等相关产品许可所有人的制造销售业者,承担其生产销售的药品、化妆品等的质量、安全性的最终的保证责任,同时,对达到GMP管理水平的原料药工厂,承担制造销售业者的监督义务。也就是,原料药的制造工厂必须严格按照制造销售业者遵守的法令GQP(药品、准药品、化妆品及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标准,2004年厚生劳动省令第136号),必须定期对工厂的GMP实施情况进行确认。正因为这样,药品企业对国外工厂的审计机会也会相应增加。定期确认的方法包括实地确认以及书面确认,实地确认是目前的主流方式。
审计中考虑的风险因素
即使化妆品以及准药品等须符合GQP法令,但其原料并不属于GMP管理的对象,现阶段的法令并没有规定对工厂进行确认的义务。但对于中国、印度等被称为“高国家风险”的国家来说,从确保品质和安全性的角度出发来管理医药品原料,是企业的责任,从企业保护这个角度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
所谓的“国家风险”,不仅仅是指生产等方面的管理方法,也包括员工的工作环境、雇佣条件、生活习惯、收入差距等各种要素。
应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从综合考虑的角度出发,个别分析每个原因进行处理是很有必要的。在日本,只要用通常使用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的方法,安全性问题的发生都是可以避免的,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但我们认为仍然需要一定时间来改善这方面的不足。
另外,说到“混入”,一般性的异物混入问题对外国原料的质量保证也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在对待异物相关的问题上,外国人一般比日本人宽容。同样的,在工厂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生产管理等所有方面,没有人比日本人更关注卫生了。如果在日本销售使用了进口原料的制剂的话,对于这方面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近年来日本企业对中国工厂的频繁视察、审计,这一问题正渐渐改善。
顺便提一下,针对异物混入引起召回的相关内容,请参考2000年3月8日的医药发第237号《医药品等的召回》。在这个法规里面,对召回的定义、召回报告、召回的等级分类、召回相关的思考方式等作了详细说明,在“混入的异物种类和产品性质的判断”项目列举出具体的异物种类,并说明召回判断的方法。
与工厂之间信任关系的构建
我曾在某著名行业杂志创刊号的序中阐明了“信任关系正是品质保证的原点”,那么,怎样才能构筑信任关系呢?这虽然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基本出发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平等地待人接物。也就是,不要大张旗鼓地用日本药事法规去对工厂进行审计,而是在审计的过程中用真挚的态度,恳请对方让我们查看其所重视的工厂以及相关的文件资料,在确认文件记录时要认真地对待。在参观工厂时,见到工人要主动打招呼,即使不会说中文,至少应该会说“你好”;如进入QC实验室,先行个礼,请实验人员说明分析仪器的时候,要面带微笑。
对于工厂的人来说,来自日本的专家到工厂来审计,从一开始直到审计结束为止,基本上都会非常紧张。审计官只要心里有一丝傲慢的想法,肯定会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被对方察觉到。说到底,诚实谦虚的态度是最基本的要素,相互敞开胸怀、开诚布公地对话是构筑信任关系的第一步。虽说是审计,但是在一连串的对话中,一有机会就幽默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审计过程对于审计方也好、被审计方也好,都是比较死板和紧张的,调节气氛就很重要了,可以帮助达到高品质的质量审计。
审计是要用严格的要求对设备机器的状态、工程管理的状况以及文件记录等的完整情况进行检查,在此基础上,对生产管理和卫生管理层面不完善的部分,明确地提出说明,并准确地传达具体的改善策略。这种“毫不客气”的做法,反而能取得对方的信任。而且,在审计最后的点评阶段,在讲到改善对策的提案时,如果需要花费高额费用,可能的话,最好也能提出可节约经费的代替方案。这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品质,从综合全面角度出发,能站在工厂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是构筑信任关系很重要的一步。
(上述资料由上海嘉帆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Email:yin@sailpharma.com。)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