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药界动态

同仁堂完成治理整顿 拒绝加盟

2012-02-11 10:09 来源:三九健康网 

去年夏天发生在个别加盟店的“宰客”事件,令北京同仁堂这个百年老字号的招牌一度蒙羞。如今,北京同仁堂已经完成了对商业加盟店和涉及旅游接待药店的治理整顿。记者昨天从北京同仁堂2012年工作会上了解到,在原有的46家商业加盟店中,除因“宰客”事件而被曝光的南城天汇药店已被摘牌处理外,1家合同到期自然终止,另有6家不符合同仁堂品牌和文化要求的被终止加盟合同,其余的38家加盟店则计划被重新组建为18个合资控股子公司,成为同仁堂的直营店。

去年6月,一则 “昌平一家同仁堂旅游药店,采用欺骗手段将来源不明的中药标高价卖给外国游客”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消费者都吃了一惊:秉承“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古训的同仁堂怎么了?对于上述事件,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陆建国表示,违规的同仁堂药店是一家加盟店,在欺骗消费者事件发生后,同仁堂已将该店摘牌。

相对于同仁堂旗下1500多家药店来说,一家加盟药店并不起眼,但正是这个个例,让同仁堂300多年苦心经营积累下来的品牌形象受到影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同仁堂,随即开始整顿加盟店,暂停了所有新药店的开设,并在去年9月初召开由所有加盟店投资人参加的“专项治理整顿动员部署大会”。

“同仁堂明确告知这些加盟店,如果想继续合作,必须由同仁堂控股。”陆建国说,同仁堂商业集团投资2700万元,将38家加盟店改制为18家控股子公司,同仁堂控股51%。在这些药店经营管理得到强化的同时,同仁堂也增加了每年4亿多元的销售额。

专家观点

金字招牌比扩张速度更重要

对于加盟店改回直营店的变化,北京工商大学商业专家洪涛表示,北京同仁堂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发展加盟店始于1999年,当时是出于抢占市场的需要,加盟形式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使企业规模在短期内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进而提高营业业绩。和很多商业企业一样,同仁堂也采取了这一模式,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但加盟店的弊端也日渐显现,连锁企业疏于对门店的管理,产生种种乱象,扰乱市场的同时也损害了品牌形象。

如今,取消加盟店也是企业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不是一味强调发展速度,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品牌效应。

“举个极端的例子,很多京城老字号至今仍保持着‘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传统经营模式,这样做最为便于管理和质量控制,也是对老品牌最好的保护。”他说,因此,同仁堂药店从加盟再转回到直营的模式,顺应了市场发展的趋势,也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背后故事

提前终止合同收回同仁堂牌匾

在违规经营的南城天汇药店被摘牌后,北京同仁堂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摘牌”的相关法律文件,将所有包含同仁堂字样的文化装饰元素拆除收回,把对品牌的后续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按照分类治理,分批操作的方法,北京同仁堂首先对暂时歇业的6家加盟店先行治理。博塔药店位于中关村,已开业两年,刚进入成熟稳定盈利期,但由于同仁堂新建的旗舰店近在咫尺,致使博塔药店不得不歇业。

当谈到提前终止合同时,博塔药店起初很难接受,面对前期未弥补亏损和停业半年多的损失显得很不情愿,经过反复沟通,博塔药店最终表示理解与认同,签订提前终止的相关文件。其他6家加盟店也是如此,经过大量说服和艰苦细致的工作,全部同意提前终止合同。

与药店签署终止协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加盟店经营的遗留问题怎么处理?

在后续清撤工作中,北京同仁堂提出并坚持“三清”标准:一是清资产,应收账款、品牌使用费等如数收回;二是清文化要素,对原店堂内的牌匾、文化展板、标识等凡是含有“同仁堂”字样的,全部拆除收回;三是清法律关系,提前终止加盟,全部签订《特许经营(加盟)合同和“同仁堂”服务标志许可使用合同终止协议书》,避免出现历史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