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角1袋三黄片,1元1袋牛黄解毒片,5角1板速效伤风胶囊,1元1瓶七珍丹……还记得这些耳熟能详的药品吗?它们曾陪伴我们无数个被病痛折磨的日子。然而,现在这些价廉的药品却被诟病为 “副作用太大”,纷纷消失在大众的视野。
2011年12月 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生效。据统计,7年来药价调整已达28次。国家一次次下达“降价令”,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说药价高呢?便宜的药哪去了?
市民:省城各大药店难觅便宜药
现在走遍省城大大小小的药店,像氟哌酸(诺氟沙星胶囊)、氯霉素滴眼液、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酸片)、丙咪嗪、胃舒平片 (复方氢氧化铝片)等药几乎绝迹,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药品,都很便宜,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价格偏高的新药。
在省城坞城路的黄河大药房,一位王阿姨想要买1板速效伤风胶囊,店员找了半天才找到,店员说,这药基本没人买了。大家都吃康泰克、快克。然而王阿姨却告诉记者,她就是吃这个药管用,说来也怪,每回感冒,不管买多么贵的药,王阿姨吃了就是不见好,但把速效伤风胶囊一吃,第二天就会见效。“多少年了,我只认这个药,但今天走了好几家药店,愣是没有一家卖的,很多人还说不知道有这么个药。”记者看到王阿姨一口气买了10板,“留在家里备用吧。”
一位因为吃海鲜过敏前来购药的何女士告诉记者,她已经把并州东街大大小小的药店都跑遍了,也找不到一片在售的扑尔敏,“大家都推荐用开瑞坦,一盒开瑞坦卖27元,而100片1瓶的扑尔敏只卖1元。”万民大药房的一位店员告诉何女士,扑尔敏有副作用,吃药以后会嗜睡,新药之所以贵,是因为科技在不断进步,改良后的新药比老药少了很多副作用,刘女士只好花了20多元买了一盒开瑞坦。等到打开药盒,拿出说明书,何女士傻眼了,说明书上清晰地写着:常见不良反应有乏力、头痛、嗜睡、口干、胃肠道不适,包括恶心、胃炎以及皮疹。
药店:降价药换个“马甲”再上市
在省城平阳路的万民大药房,一位姓李的店员告诉记者,常常有一些老年人前来咨询过去的老药,但因为利润不高,这些老药很难进到。所以,店里的便宜老药并不多,“其实过去的药并不等于过时的药,但这些老药很难得到年轻人的青睐,所以那些便宜药逐渐消失。”
在五一路长城药店,一位店员告诉记者,每次药价下调,都会有不少药物从市场消失,“我们也是进不到药,打电话过去,厂家说利润空间太小,只能停产。”
“消炎药头孢氨苄胶囊、心脏病急救药硝酸甘油等既便宜又好用的药现在市场上已不多见了。其实大家都能看到,每次‘降价令’发布后,不少中招的药品就会慢慢从市场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药效相似、名字不同的新药。”省城某知名连锁药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国家每次降价,都限定了药品名和相应规格,因此,厂家只需更换药品名和药品规格,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跳出降价目录表。再换上 ‘马甲’,说不定药价比以前还要高出许多。这就是国家每次出台 ‘降价令’,许多药品集体消失背后的真相,也就是老百姓感觉不到降价惊喜的症结所在。”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省城黄河大药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推广他们刚刚出厂的新药,各大厂家的推销员可谓花样百出,从诊断,到指甲、眉毛、眼睛的免费检测,再到买药送积分、送礼品等等,引诱不知情的市民多掏腰包买新药,其实效果都差不多。
药厂:“利”字当头便宜药被淘汰
“其实1元1包的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和大药厂生产的护彤(主要成分也是氨酚黄那敏)效果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价格相差十几倍。”省城某三甲医院的一位药剂师告诉记者。
“说实话,有的老药和新药是有区别,价格贵的新药制作工艺提高了,虽然贵点,但健康比钱更重要。关键是有的新药和之前的老药作用一样,疗效也没有特别之处。什么新药副作用更小、疗效更显著之说,有的时候就是刻意夸大宣传的一种噱头。”记者几经辗转,采访到了吕梁某制药厂的负责人陈总。
陈总告诉记者,便宜药之所以不见了,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利”字,药价降到了没有足够操作空间给医生回扣,所以结局就是这种药会被淘汰出局。真正决定药企利润高低的,除了医院外,就是有开处方权的医生了。如果药物无法进入医院,或者没有和操纵处方权的科室主任处好关系,那么,就宣告之前做的一切都是白搭。“为啥国家天天喊降价,老百姓买药还是贵,就是因为部分药品在降价后很快退出了市场。经过一番重新包装,再换个新名称,就可以之前数倍的价格重新出现在老百姓的视野。要想让老百姓买到便宜药,降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国家的相关部门还应该考虑是不是可以指定生产企业,由国家出资补贴,药企不赔钱生产,老百姓就能用上便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