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将是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兼并的高潮,疫苗行业的市场洗牌将不可避免。”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永林告诉记者。
中国疫苗市场受到重视
近年来,疫苗行业已经成为医药领域的新增长点。
有关统计显示,2010年,全球疫苗市场超过220亿美元,增长了19%。然而,在这样一个规模的市场中,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仅占7%的份额,而美国占43%,欧洲占30%,日本的份额也比中国多一个百分点。
“如果不是因为各地在2009年落实国家扩大规划免疫计划和2010年对甲流的防控,中国市场在全球疫苗市场的份额连7%都达不到。”吴永林告诉记者,疫苗是疾病预防最有效的工具,然而多年来我国这个市场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设计,行业发展并不好。
在我国疫苗市场上,主要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是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内的产品,由政府出钱,免费接种。二类疫苗则是自愿接种,接种者付费。从数量上看,一类疫苗占国内整体疫苗市场的80%左右。
在我国,有系统地建设疫苗规划体系始于1978年。当时国家推出“4苗防6病”,分别是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用于强制性地疫苗免疫。其后24年,这“4苗防6病”的体系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2002年,国家把新生儿乙肝疫苗作为规划免疫疫苗。2007年,规划免疫又扩大到“14苗防15病”,包括甲肝、麻疹腮腺炎风疹等。2009年,各地相继落实这个“14苗防15病”的免疫规划。
这个免疫规划体系由中央财政出钱,地方政府采购,免费接种,2010年采购费用为21亿元。
“这么多年了,虽然国家对疫苗生产、接种出台过不少的法律法规,但整个行业一直缺少一个完整的规划。”吴永林告诉记者,疫苗行业该怎么发展,一直说不清楚。
让吴永林感到兴奋的是,2010年10月26日,国务院通过了《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
这个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初步建成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疫苗供应体系,实现常态必保,应急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疫苗供应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具备与发达国家同步应对突发和重大疫情的实力。为此,要建立完善疫情监测网络,加强重大和新发传染病疫苗研发,提高疫苗产能和质量,合理扩大疫苗免疫规划品种和覆盖人群,提高人兽共患病防控能力,健全储备体系,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这个规划意味着中国疫苗发展的春天到了。”在吴永林看来,这个规划表明,国家在最近十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卫生事件之后,终于意识到要把疫苗作为保障国家卫生安全的一个方面。
按照《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国家确定了疫苗供应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培育重要急需新产品、建设关键研发设施、扩增急需产能和实物储备、提高疫苗行业装备水平、建立疫苗质量检验体系。这些重点项目将获得约94亿元规模的投资。
“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加紧布局、推出新产品,以抢夺市场份额。”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董事会秘书、新闻发言人石晟怡这样对记者说,中国市场是成长性最好的,世界医疗市场已经开始从美国向中国转移。
按照石晟怡的说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在医疗上的投入有所下降,而中国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中国的医改要做到广覆盖、保基本,预防受到重视,而疫苗就是预防工作中最关键的工具。现在,有疫苗生产的跨国公司都看重中国的疫苗市场。
2010年3月,全球制药保健行业跨国集团诺华公司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天元生物85%股权,并获得商务部批准。这将使诺华成功打入国内的主流疫苗市场。
2010年7月29日,中国医药集团与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就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等产品在中国境内的销售开展合作。默沙东提出,期待与中国医药集团就成立合资企业进行讨论,以扩大在华疫苗销售。
从2011年年初开始,英国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就多次表达合资意向,与深圳市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接洽,要加强其在流感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等品种上的优势。
还没有一家国内疫苗企业通过WHO预认证
跨国公司已经看准了中国疫苗市场未来增长的潜力,但很多国内疫苗生产企业似乎还没有找到抢夺市场份额的办法。
多年来,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研发能力弱的问题。在疫苗生产领域,这样的问题同样无法避免。
据了解,目前全球疫苗生产企业仅有85家,而这85家企业中,有35家是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