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不时爆出“血荒”这个已经不是新闻的新闻,因无血可用而导致手术不得不推迟也成了类似火车“晚点”一样听起来平常、实则不正常的现象。
相关阅读:中国血液制品供求紧张 行业亟需政府扶持引导
12月开始,南京一些医院陆续接到“限血令”。据悉,目前临床抢救用血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但手术用血可能要择期,或进行等待了。
据了解,江苏省临床用血量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而血液采集总量年增长仅为7.7%。“目前常规手术、择期手术基本都停开了,血站每天只给十几个单位的急诊用血,只能满足抢救车祸、大出血病等紧急用血。”南京鼓楼医院血液科王医生如是说。
新闻链接:江苏血荒严重常规手术无法进行 专家吁开源节流
“血荒”下的乱象:血头操控学生民工卖血抽成
北京一些村委会为完成“献血指标”出钱买血,地方若少献血1人,罚款500元,同时影响地方干部考核,因此求助于“血头”。新京报记者暗访调查,一个由“血头”操盘的贩卖血液网络浮出水面。利用北京一些村委会为完成“献血指标”出钱买血、“家庭互助献血”难寻亲友,“血头”组织大学生、民工、兼职工作者、甚至是河北村民卖血,从中牟取暴利。而这些诸多卖血者中,不少曾是无偿献血者。
此外,患者家属因医院血库紧张,只好找人献血,以获得优先用血的权利;“血头”就钻了这些空子,充当掮客,通过买卖献血指标牟利。
紧绷的“供需”细线上,又压“信任危机”
而与各地“血荒”相伴随的,却是有人对无偿献血制度的质疑:“无偿献血,为何却要有偿用血?”“血站是否拿公民无偿捐献的血液牟取利益?”
时评:血荒荒在信任缺失
“郭美美事件”的曝光导致公众对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产生了更深的信任危机,无偿献血意愿明显下降。而因公益事业出现的信任危机,带来的全国范围内的“血荒”,已给医院的正常手术用血造成了严重影响。
“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用血报销难”一直是公众不能释怀的问题,为应对血荒,北京市血液中心副主任高东英表示,将公开血液费用等信息以提高公信力。这个公开表态,初听令人振奋,然而细究起来,只涉及采血量、献血量和收费标准,依然没有触及至关重要的血液成本核算问题。
其实,有关部门在媒体上多次公开解释“有偿用血”是因为血液中心采血、验血、储血、运血,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血液本身并不是“有偿”的。即便如此,公众仍然质疑血液成本是否合理、有没有部门和个人以此牟利。
血液成本与用血成本如何构成?
据报道,《江南时报》记者向全国4个省级血液中心和2个市级血站发出采访请求,希望相关负责人能够披露血液成本的具体构成,不料却几乎遭遇了采访对象的一致“谢绝”。个别勉强接受采访的专家也再三嘱咐记者为其隐去姓名。血液价格到底能不能说清?
有血站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袋血液为例,采血时,为了保证献血安全,采血点全部是“一人、一针、一袋”。为保证细胞的活性,保存血液所用的血袋是一种特制的“会喘气的袋子”,一个血袋的成本大概几十元。血液采集完回库后,要做乙肝、梅毒等7个项目的筛查,为了保证用血安全,每袋血要分别用国产试剂和进口试剂筛查两遍,平均试剂成本费也要百余元。除此之外,仪器费用、耗材损耗,血液的分离、冷链、储存,为志愿者提供的点心等,费用还要继续累加。血站向医院收取的正是这些费用。
患者用血费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产生于血站的“血站制备血液的费用”,另一部分是产生于医院的“配血费”、“储血费”。“医院保存血液需要成本,我们每一袋血向患者收10元的储存费。另外还有一部分配血费,比如,我们医院交叉配血收费40元,另外根据受血者的疾病诊断,可能还需要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等,这都是个别收费,每一项都有明确的收费细则,并经主管部门核定。”中国输血协会理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输血科主任李碧娟告诉记者。
财政补助不足、医保不包
全世界搞无偿献血的国家都是有偿用血,但是许多国家的老百姓对这一政策没有意见,原因是有医保买单。在美国,因为要求的检测更严,每一单位血液(450毫升)的成本达到1500美元,但这笔钱是由医保来承担的。
在我国,政府在财政上给予血站的扶持和补助不够。根据中国输血协会对2008年度部分采供血机构的调查核算,23家血站每单位血获得政府补贴的平均值为67元,其中有10家机构的补贴低于每单位血液50元。同时有资料显示,2008年,23家血站中有13家属于政府差额补助单位,还有1家属于自收自支单位。15家大血站人均获财政补助的平均数为每年9万元,而8家小血站人均获得财政补助的平均值为每年4.9万元。一位知情专家透露,这样的补助水平连工作经费都不够,更不用说给员工发工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