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媒体评论

渤海早报:乳企何以不惧丑闻逆势涨价

2011-12-30 08:20 来源:三九健康网 

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将集体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到2元。三元、伊利公司均证实了乳制品涨价的消息,而部分超市则称已收到多家乳企的涨价通知。有专家称,乳企所称的原料成本上涨这一理由讲不通,集体涨价或源于今年以来乳企自身的压力。(据12月29日《新京报》报道)

这是一个让人有点意外的消息。一方面是CPI同比大幅回落的背景下,乳企集体涨价让人有些困惑。另一方面,由于蒙牛某批次产品黄曲霉毒素M1严重超标,最近消费者对牛奶又产生了一些恐慌和不满情绪。即使蒙牛对“致癌门”再三解释,但愈解释疑问反而愈多。乳业巨头们在牛奶丑闻中逆势涨价的胆量让人吃惊,尤其是蒙牛不惧丑闻进行涨价。

按说,当某一类产品陷入丑闻时,企业比较理性的态度是,谨慎对待消费者,等丑闻消散之后再来调整价格,以免各种不利影响累积,影响正常销售。但我们看来,无论是蒙牛还是其他乳企,都不把丑闻放在眼里,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是企业真正远离了丑闻,还是企业过于强势不把消费者放在眼里?

笔者以为,几大乳企此时涨价不是明智选择。这次涨价表面上看,是因为原料成本上涨,但从几大上市公司乳企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来看,上半年这些企业的确是有钱可赚。这说明,是几大乳企通过联手涨价来获得共同利益,因为市场上主要是这几大乳企生产的产品,想喝牛奶的消费者没有多少选择权。

有乳业专家表示,国内几大乳企集体涨价,更多的可能是源于今年以来乳企自身的压力。压力来自哪儿呢?原来是因为国内乳企负面新闻不断,这些负面事件爆发后,企业要花大力度去消除影响,这部分投入会很大。此外,为自家宣传产品,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大广告的投放力度,也加大了成本支出。

也就是说,乳企发生的丑闻都是消费者在“埋单”,此次涨价或许不是原料价格上涨,而是因为丑闻增加了企业支出成本。这意味着,丑闻不仅没有让乳企损失什么,反而给了乳企涨价的理由———成本上涨。这是一个何等扭曲的市场,消费者不但要为企业丑闻“埋单”,还要为企业联手垄断市场“埋单”。

笔者始终认为,中国牛奶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是监管不力,还在于消费者不善于“用脚投票”,很多消费者一边骂着问题乳企,一边还喝着问题乳企所生产的产品。如果消费者真正“用脚投票”, 乳企们还会不惧丑闻逆势涨价吗?

相关专题

>>>蒙牛纯牛奶被查出致癌物

(责任编辑:陈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