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网 > 医疗新闻 > 媒体评论

新京报:多人染丙肝 “不换针头”如何杜绝

2011-12-02 10:32 来源:三九健康网 

近日,一则关于医疗安全的新闻,再一次牵动了人们的目光,在安徽和河南的交界处,出现了丙肝的聚集性疫情,有180人感染了丙肝病毒,比疫情更让人们感觉惊讶的是,初步的调查结果显示,导致此次疫情发生的可能原因是患者接受了不安全的注射——据当地群众反映,在相关诊所注射药物,从来不换注射针头。>>>>专题:河南安徽多人感染丙肝 专家解答丙肝救治方法

不管丙肝疫情最终查实是否由该诊所引起,从不换针头如果属实,都是低级的错误,反射出来的其实是农村医疗机构尴尬的处境。

从相关报道中得知,这家诊所只有一名医生,而且这名医生在当地被称为“一针灵”,方圆20公里的人都找他看病。一个连基本的消毒规则都不遵守的医生,居然受到方圆20公里的村民的认可,当地的医疗保健水平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可想而知。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个引得方圆20公里村民慕名而来的医生,居然“不是村医,没有在市卫生局备案”,也就是说,根本就是非法行医。不禁让人遐想,如果没有这个“非法的医生”,村民看病该找谁。

这些年,中国的医疗环境始终令人不满,原因之一,就在于基础医疗太差,村医院、社区诊所几乎就是低档医院的代名词,难以令人产生基本的信任。导致了那些处于塔尖位置的综合医院人满为患。

遗憾的是,发展基础医疗,重视社区乃至乡村医疗机构的理念提出了多年,但是,在很多地方对于村医的支持却迟迟不到位。和各家综合医院动辄几千万的投入相比,这些年对于处于最“底层”的医疗诊所,不论是在业务上还是经济上都缺乏足够的支持,特别是那些个体诊所,经常还得不到医保机构的认可,导致他们只能通过低价来吸引病人,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基本的医疗安全。

试想,如果有关部门能尽早重视各地的村医问题,对于“一针灵”这样的医生,提高必要的医疗培训,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提供一定的消毒设备,承担部分一次性物品的费用),定时进行业务检查,如果把支持工作做在前头,不更换针头的错误,自然就失去了发生的土壤。

(责任编辑:宋雪)